湖北襄阳:唐朝诗人杜甫衣冠墓
襄阳杜甫墓,唐杜工部之墓为衣冠冢位于岘首山东侧,现在此墓破败不堪,杂草纵生,只有孤零零的墓碑,1983年襄阳市文物管理处重立。据史料记载:襄阳杜甫墓为杜甫之孙奔丧回来,将杜甫的遗物埋葬在此。
据传,杜甫病死于湖南耒阳后,其孙从河南巩县赴湖南奔丧,路过襄阳时,因此地为杜氏祖籍,所以筑衣冠冢纪念。约1928年,当时驻襄阳的国民党五十一师师长范石生整墓立碑。该碑于1968年失散。
襄阳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率军灭吴以成晋业的建功之地,也是其十世祖杜逊随东晋南迁定居之地,直到其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才举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因此,杜甫出生在巩县。考察杜甫生平游踪,尚未发现他来到襄阳的痕迹,但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杜甫对祖籍襄阳却有深厚的感情,甚至曾有意愿隐居襄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湖北襄阳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有3000多首诗篇,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晚年携家出蜀,漂泊于湖湘。一说病卒于迤逦北归长安的“潭岳之间”或湘江舟中。一说饫死耒阳。《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载:“大历中,(杜甫)出瞿塘,下江陵,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现在全国到处都在大造景点,开发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有些地方甚至是指鹿为马大讲历史故事。襄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比如长眠在岘山杂草中的医学家王叔和墓、唐朝宰相张柬之墓、征南大将军羊祜墓、杜甫墓等历史名人。
所以,建议襄阳市政府在抓经济的同时,保护、开发、利用名人资源,拉动襄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