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古城“庄稼会”(庙会)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内的淮河两岸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现保存有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20余处。商周之时,这里群雄四起,曾有申、息、弦、黄、蒋、蓼、赖、江等诸侯国。西周时,属申国,曾为申伯的封地。春秋属楚冥厄地。秦置南阳郡义阳乡。汉为义阳乡址。三国,魏文帝黄初年间,名叫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晋初也为义阳县治。隋改义阳郡,唐改为申州,宋为义阳郡。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古文“信”与“申”同,改称信阳与申国故地有一定关联。元、明、清至今,一直沿用信阳这个地名。信阳的名称,已经用了一千多年。如今,老祖宗留下来许多的风俗习惯仍为信阳人所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其中以各类庙会最为盛传。
1、城乡庙会
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建国前,信阳各县城乡寺庙众多,各寺庙皆定期举行登祀神佛敬佛香,名为香火会。有些香火会逐渐变为“庄稼会”,即庙会,届时,农工商皆定期赴会,参加贸易,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传统古会(庙会、香会)是集会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贸易规模大,商品多,多在麦收前农闲时举行,并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一般来说,正月、二月举行的古会以烧香、玩灯为主;三、四月举行的古会以出售麦收工具和交换农副产品为主。庙会会期少则1天,多则一周,大多数为3至5天。
新中国成立后维持原有集市及庙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赶大集”,强行并集,这些庙会基本上停止了活动。如潢川县由建国初时集市56个减为43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集市的发展,先后恢复和开辟集市32个,至1986年潢川县全县集市已增加到75个。同时逐步恢复了一批传统庙会。
20世纪80年代的庙会均为单纯的以物资交流会。但近年来,有些地方的庙会,文艺活动较为活跃和突出。例中,每年农历3月新县乌马潭庙会,吸引了鄂、豫、皖地区数十万人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及文艺活动,成为豫南特大庙会。一般的庙会均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会期),但是也有的像信阳市浉河区物质交流大会那样。配合地方需要,改变会地址期,收到预期效果。
2、信阳茶神节
祁门地处鄂豫皖腹地,林深山幽,云雾缭绕,空气湿润,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山麓有洞,名紫阳洞。主洞较宽敞,约四十米见方。另有五个支洞,且洞与洞连环。洞内有石凳,石桌、石床、石锅灶、一应家俱,皆系天生。洞口外有露天广场,可坐百人,且视野开阔。洞旁有石泉,钟乳水涓涓流出。真乃天造地设的幽静仙境,这就是传说中的茶仙子安,茶神陆羽的洞天府地。据史载,茶神陆羽系一弃婴,为和尚抱养成人,外貌丑陋,性格孤僻,厌佛事,怠劳作,爱击木诵诗,师每鞭之。稍长逃出寺院,浪迹于汉水以东诸山中。他击木诵诗、漫行于道,借寺栖身,化缘果腹,山中人比为“狂人接舆”。他天性嗜茶,习以成性。时适盛唐,经济文化发达,茶区已由巴蜀发展至江淮山地。陆羽遂由竟陵东行过义阳郡,入光州界,一日路过祁门,饥渴难忍,随香客步入紫阳洞。掬石泉而饭,清冽甘甜;采嫩茶而食,清香鲜美。步入洞中,舒适凉爽,烦燥全消。神龛上供有茶仙子安石像,案上香烟袅袅。他立即礼拜,愿结茶缘,歇脚洞中。
陆羽下榻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他平日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大师为友,互相唱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他为了考察淮南茶区,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再回紫阳洞,写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经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陆羽走后,山民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也增设了他的神位。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紫阳洞胜景,现属固始祁门茶场,盛产紫阳洞毫尖,已列为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