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人类的始母:女娲
女娲,凤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民族人类的始母——女娲她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大酋长的女儿,后成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之始母。
公元前7759年,女娲出生于凤州(陕西宝鸡市凤县)。
公元前7744年,三十一岁的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王)前往凤州,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作为聘礼,与时年16岁的女娲完婚。伏羲与女娲同属于大伏羲氏族,却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风而女娲姓凤,俩人虽以兄妹相称,却并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时,各部落就明确规定,有着血缘关系的同族男女不得婚配。因此古史中称伏羲女娲兄妹为婚之事实属误传,不可当真。
女娲氏族的发源地,文献中并不见记载,根据她与伏羲的关系,其故里应在古成纪范围内。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曾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及:“古老的女娲祠就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城东,距县城45公里处)就有女娲洞、女娲庙,因此陇城又称作‘娲皇故里’,至今其地还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所以有些内容存在着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之处。然而也正是这些神话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按照传说里所写,结为夫妻后的伏羲和女娲便住在凤州,并先后生下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这样,这对传说时代的汉族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了后代,开启了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罗奉元年(丁丑,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罢免了燧人氏最后一位大酋长后,推举伏羲为帝,并立都榆中(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州市东郊),正式建立伏羲女娲政权。至此,燧人氏退出历史舞台。
罗奉六年(壬午,公元前7719年)夏,凤州发生大洪水,伏羲、女娲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至秦岭的太白山下,后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戊子,公元前7713年),女娲、伏羲带领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并在这里开辟了新领地。
罗奉十五年(辛卯,公元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令她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甲午,公元前7707年),68岁的伏羲病卒于桐柏鸡公山(今河南信阳南),其遗体安葬在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盘古镇),尊号为‘羲皇’。就这样,53岁的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汝阳,帝号为‘女皇’。
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年),共工氏因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双方大战的结局以共工氏失败收场。然而,战败的共工氏率其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氏攻上山顶后砍倒天齐建木、割断八索准绳,于是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严重破坏。女娲遂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联合攻打共工氏,并将共工氏赶至祁连山以北。由于天齐表木被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得不到正常进行,导致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时,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其来的洪水吞没。当时,女娲因居在高地而得以幸免,她旋即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成简易的木排,下水营救被困之人。后来,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演绎为神话故事。
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年),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然而,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的男子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之外,就是过夫妻生活,在政治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到了女娲晚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致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于是人类从渔猎社会逐渐进入到农业社会。
女皇五十四年(戊子,公元前7653年),一百零七岁的女娲去世,其遗体葬于风陵渡(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西南)。
考古发现:史前事件虽没有文字记载,仅凭民间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经目前黑海水下考古探测队发现,圣经中记载的‘世纪大洪水’确实存在。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也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实际上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经考古发现,女娲补天遗迹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于王若柏提出的撞击区南部和西部附近。随着疑古派的民族虚无主义邪说在史学界被日渐扫清,以及对女娲神话传说的科学诠释,女娲身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崇高地位也被日益确定,她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将流芳万古、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