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 京西古道上的古村落
爨(cuàn)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全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
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门楼
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爨底下街道、胡同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铺路,质地坚固而漂亮,雨过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内多用方砖铺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凉,走路不滑,还可调解院内湿度。地下则建地窖用以储存蔬菜、果品,因可用气孔、窖盖儿调解温度,萝卜、土豆等能储存数月。地面上,镶嵌外方内中央有圆洞的六个石窝,,到秋季,六个等距离对称的石窝内树起六根带叉木桩,搭放荆芭,上晒粮食,下可行人。粮食晒干下棚,将木桩拔掉,既方便又漂亮,可谓:构思巧妙。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旅游
1、看看古迹、吃吃农家饭,不想在那过夜:早上早点出发,在村里上上下下转一遍,找一农家吃农家饭,下午逛关帝庙、对面山上的娘娘庙,在对面山上看村子全貌,快的话也就一个小时。有时间还可去一线天,沿着公路一直走就能走到,来回不到一小时。
2、体验民风民俗,有充足的时间想安静地休息,过几天远离城市的生活:除了景区中所有可看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找个农家住下,慢慢溜达,四处转转,和村里人聊天,在山下荡秋千,想发呆就发呆,这时候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这才是休息。村子后的野山坡更是溜达散心的好地方,坡度不大,但视野很好,有个古栈道可以去练练脚力。
3、满足户外运动情节,那就去附近的黄草梁,看看高山草甸和美丽的花,对着群山峻岭呐喊数声,然后哼着小曲,来小瓶的二锅头,来回需要5-6个小时。
著名的专家罗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