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它位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的和平,古称“禾坪”,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 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走进位于福建邵武市天成奇峡景区的和平古镇,这里两条街、39条小巷、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明清民居,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和平古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目前是国家级的景区。
和平古镇这里有近200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明清时代豪华民宅,一条长达半公里的青石板土街和数10条卵石铺砌的古巷道;这里的和平书院曾培育出133位进士,还有黄氏峭公墓、聚奎塔、光源寺以及20余处人类生活遗址。众多的宗族祠堂、家庙也是和平古镇的特点之一。保存下来的就有歧山公祠、赵氏宗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
主要景点
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如今我们看到的是通往和平书院的青石板路,许许多多的和平学子就是通过这条路成就了功名。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
李宅
在和平东门街旁有一座岁进士牌坊,是和平现存唯一的岁进士牌坊,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岁进士李友杜所立,同治年间重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宋名相李纲第七子秀之一支的后裔聚居和平,所居之处称“李家巷”。据《庆亲里李氏宗族》记载,清代时此巷李姓一族出了三名进士,因此又称此巷为“进士巷”。穿过进士巷便是李宅,其门楼古朴壮观。李宅是古镇现存仅有的两座明代建筑,其结构特点是,大合院套小合院,既独立又相联。天井讲究四水归堂,采用明沟导流。厅前两根巨柱竖立,为明代建筑特点之一。
黄氏大夫第
黄氏大夫第是黄峭第三房郑氏第十九世孙黄映璧的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黄映璧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氏“大夫第”号“大东家”。位于镇区北门的黄氏“大夫第”共有三座院落,分别位于和平主街东西两面,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街东两座并列相联,坐东朝西,后宅原有花园和戏台,令人感到缺憾的是,戏台已被拆除。和平民居建戏台在21世纪还只发现这一例,绝无仅有,实属罕见。
特色小吃
原始滩舞、婚庆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古老的民俗风情与稼樯智慧们闪烁着生命与生活的光辉;有“闽酒当以为第一”之誉的农家水酒,传统名产“观音茶”、“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和平包糍”,食在和平的丰饶让后人们体味出久远的挥之不下的闲适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