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金龙
司前金龙
2009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
新会区司前镇。
历史渊源
司前舞金龙源于洪水泛滥,人们相信是河神作怪,于是制作金龙,以降伏河神。亦有一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当时武举人李维扬新科中进士回乡,为增加喜庆气氛,将有制作竹器技术、懂画画的人组织起来,开始制作金龙。金龙制作完成后,父老为表达对龙的敬意,于是祷告天地,并择吉日舞动金龙,舞龙的风俗从此流传下来。
基本内容
参加舞金龙表演人员均从村民小组挑选的青壮年,舞龙队伍首先是大旗导向,跟着是一对铜锣开路,接着彩旗拥着一面大鼓,随后是旗牌,接着是一对大灯笼和火把,众多的村民都在龙身下穿过,祈求身体安康。舞金龙的动作多以跨步、转手、穿手、翻动等技术为主,体现豪放、神威的风格特点。舞金龙时,龙头、龙尾都随有锣鼓,行龙听鼓声,一般十步一转手,动作一致。龙头在龙身下穿插翻转称为串龙门,其中有“四柱三门”,“五柱四门”即梅花龙,另有龙打圈(俗称“打龙兜”、又称“打龙饼”)由舞龙珠者引龙从表到里,一层层地打圈,龙头被卷入中央,被龙身裹成一团。龙舞的动作套路具有南方舞龙套路格局的特色。
主要特征
金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外面抹上纸或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者用手抓握。金龙舞开始表演时,表演者各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在龙珠的引领下,金龙在空中上下翻腾,“钻、缠、跳、翻、绕、滚、腾”,环环相扣,舒卷自如,舞姿优美,花样多端,极具技术性和欣赏性。
重要价值
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活动是中国民间活动中不缺少的民间艺术。司前舞金龙活动体现了新会人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每逢节日、大型活动,都有舞金龙的活动,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舞金龙除了在舞步上的传承,还在取材制作上代代相传,积极发挥群众力量,激发新会人爱乡爱土的精神,是极具人文价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