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英头十月朝“会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小金口街道英头村的十月朝“会节”。
对于英头村村民来说,“会节”的重要性和热闹与春节有一比。这天,家里在外工作的子孙后代以及出嫁的女儿必须回家。除当年家有白丧事的家庭以外,家家户户都会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友好来家里做客,而且客人来得越多表示越兴旺。
约十点,惠州民协采风的会员们也陆陆续续到达英头村。村口车辆鱼贯而入,每家院子里摆满了桌子,多则几十席,少则几桌,人声鼎沸,笑声阵阵,到处是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而村道两侧、学校操场、池塘边,都变成了临时停车场。
惠州市民协会员、惠城区龙形拳协会会长林文钦是该村村民,今天他家里也宴请了许多宾客,部分客人已经到达,坐在桌子边吃着主人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等,边吃边聊。林会长带着民协会员参观他家为“会节”准备的各式菜肴,其中英头村的招牌菜“碌鹅”是他的拿手主打菜,英头村因“碌鹅”这道招牌菜而小有名气。他从冰箱里拿出一大盆螺来,说是亲自下河摸来的,干净又美味。他介绍说,三四天前他夫妻两个就为庆祝“会节”开始做准备了,两个在外上班的女儿今天都在家帮忙,另外还请了一位大嫂过来帮手。
林会长的伯父林志禄老先生今年86岁,是该村年龄最高的一位长者,也是龙形拳的传人。他有六女一子。家里经营汽车轮胎生意,经济条件较好。今天他家里宾客盈门,儿媳、孙媳的娘家人、同学、生意合作的朋友都来了,院子里热火朝天,洗菜、切菜、炒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儿媳刘女士站在大门口笑容满面迎接宾客。二、三楼摆了二十多桌,一楼的房间桌子上摆着上百份装满“逆糍”的打包盒子。本地有句顺口溜“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就是说这天要吃“逆糍”这种美食。逆糍即糍粑,在糯米团子里放着炒熟的花生、芝麻和白沙糖,吃起来非常香。刘女士说:“我买了两百多斤糯米做逆糍,凡来的宾客都送一份带回去给家人品尝。”
林老先生虽是耄耋之年,却是耳不聋眼不花,谈起龙形拳,老人家精神焕发,滔滔不绝,兴奋之余,还为我们表演了几招龙形拳,出手快如闪电,拳、掌、肘、腿变化莫测,动、静、起、落、站、立、转、折、快、换、轻、重等12种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着龙形拳的威力。赢得一众宾客的掌声。
英头村村民全部姓林,无一外姓。据传,英头村有500多年历史,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迁到博罗湖镇,再迁到英头村定居。农历十月初一,是他们的“十月朝”节日,也是供奉牛的生日,俗称“牛神诞”。“会节”这一风俗,只在“文革”期间中断过十几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就恢复了。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会节”也越办越隆重,除了自家子女、亲戚前来,还会邀请各方好友来做客。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在凌晨四、五点钟,村里的舞狮队敲锣打鼓去侯王庙和牛王庙前举行祭拜“牛神”仪式,村里各大武林高手借此机会表演他们村两大传统文化项目舞狮和龙形拳,这项祭拜仪式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午十点钟才算结束。村里的各家主妇们还会做一种美食,用糯米作皮,花生仁、黑芝麻、白糖作馅,俗称“逆糍”,吃起来很香。一些村民将菜叶包裹着“逆糍”去喂牛,祈求耕牛身强体健,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现在也会拿来赠送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
在英头村东头,有两座庙并排而建,左边的大庙曰“侯王庙”,右边的小庙曰“牛王庙”。实际上,“会节”实为祭牛公菩萨,祖宗传下这天是牛生日,“会节”这天一早,村民先要来祭拜“牛王”。牛为人类辛苦劳动了一年,秋季丰收了,在这天主要是为犒劳牛,农户在这天会用菜叶包着糍粑恭奉牛神,有些农户还煮些米粥给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