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爷信俗
但凡中国人,可能都知道“马王爷,三只眼”。我们就来说说这三只眼的马王爷。
马王爷即马神,一般俗称马王爷,又称“水草马明王”,道教信仰中的“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
马王爷为何有三只眼这与天庭的监察制度有些渊源。相传,玉皇大帝曾经派星日马、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这4位天上的星君下凡,分东、西、南、北四路,监察人间。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报的都是善人善事,说人间一派歌舞升平,只有星日马将查访的好坏善恶如实禀报。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复查,发现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收受贿赂,隐瞒真相,只有星日马所奏属实。玉皇大帝对星日马的“纪检监察工作”颇为满意,特别赏赐他一只竖着长的眼睛。从此,天上人间,大家都知道马王爷长有三只眼,不是好惹的。
人人都知道马王爷三只眼的厉害,在古代社会,马王爷是颇具影响力的神明。大家对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都耳熟能详,其实在明代有东、西、南、北“四游记”,都是颇有名气的小说,其中《南游记》的作者是当时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兼书商余象斗。《南游记》的主人公不是孙悟空,而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马王爷,即马灵官。在《南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老公不是我们熟知的牛魔王,而是马灵官,想来或许是因为“牛头马面”,余象斗先生也就“张冠李戴”了吧。不过这也说明马王爷在人间天上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才造成民间故事中“有意”的 “混淆”。
马王爷在民间常被称为“水草马明王”,在道教中一般被尊称为“灵官马元帅”。藏传佛教密宗中的神明常有多目的形象,马王爷三只眼的形象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受到藏传佛教密宗的影响。马王爷不仅在佛、道教及民间信仰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甚至被认为与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关系。民国时期广益书局出版的《新燕语》中说:“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明清以来,民间祭祀马王爷常常用一只整羊,因此民间就有马王爷是回族,不能用猪肉来祭祀的传说。马王爷是穆斯林的民间传说,还与他的一个身份有关。有传说马王爷本是汉武帝时代的大臣金日磾,金日磾本来是匈奴王子,作为人质入汉朝,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任用为马监。金日磾擅长养马,死后被尊为“马神”。因为金日磾本是西域人,明清以来中国老百姓觉得西域人都是回族,故也就将“马神”视为回族了。其实在我国隋唐时期,伊斯兰教才在阿拉伯半岛得到广泛传播,汉代的金日磾不可能是穆斯林。不过将马王爷视为穆斯林,体现了马王爷跨教别的广泛影响力,也说明我国传统信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将马王爷说成是汉代善于养马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信息。马是人类重要的交通运输、农业耕作乃至征战的工具。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马匹,马成为“六畜”之一。《诗经》中因性别、体态、毛色等差异,对马的称谓多达数十种,可见古人对马的重视。国人对马神的祭祀,源于祈祷对马匹的安全饲养与使用。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也就是说,古人按照四季来祭祀马神,春天祭祀马的祖先,即天上的天驷星;夏天祭祀首先牧马的圣人;秋天祭祀马社神,马社神有两种说法,一是马厩神,一是首先驾驭马匹的圣人;冬天祭祀掌管马匹瘟疫灾害的神明。在古代,马匹的作用很大,甚至关乎军国大事,因此一年四季祭祀马神,主要是保佑马匹繁衍旺盛,满足国家和百姓所需。这种祭祀马神的制度在我国封建王朝代代相传。尤其在清代,满族人重视马神祭祀的情况更为突出。清政府规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为马神的圣诞,“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畜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满族八旗以骑射为本,骑兵作战、粮草运输都离不开马匹,故军人尤其重视祭祀马神,马神甚至与关帝、观音菩萨并列,成为入关后满族人最常供奉的三大主神之一。史料中亦多有相关记载,如“今满洲祭祀,有祭马祖者,或刻木为马,联络而悬于祭所,或设神像而祀”, “满洲人家所供神板,相传所供之神为关帝、马神、观音大士三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