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_国际新闻

梅山文化

国际新闻 2022-11-23 17:02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梅山文化渊源于湘中的梅山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和双峰、新邵等周边部分,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现讲“梅山”,主要指新化、安化一带。本文主要涉及新化的古文化遗址。

新化秦属长沙郡,汉为益阳县地,隋属潭州,唐入邵州,五代、宋初,“为梅山蛮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采纳湖南转运副使蔡煜所奏,乃以“怀柔之策,工复梅山,建邑置吏,以上梅山置新化县。

从悠久的历史遗存看,新化县槎溪乡朝阳村雷公山出土了包括第四纪古脊椎动物东方剑齿象等多种动物化石,说明几万年前这里衍生着生命;在圳上乡的观音洞遗址和茶溪乡云霄桥紫宫洞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看出其文化堆积层厚分别为1.5—2米,文化遗存说明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居住劳作繁衍。在横阳、茶溪乡和大洋江三角洲墓及龙爪塘大桥下,出土的青洞礼器和青铜斧、剑等兵器和汉、唐、宋以来的县城内出土的壶、瓶、钱币等,以及最近在县城开发发掘中的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都说明了新化县在县城在唐宋时期已是具有相当规模,经济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新化尽管属“蛮峒”,但其文化基本上是融入了楚湘文化之中的并与之同步发展的;可以这样说,梅山文化实质上就是楚湘文化在新化的具体表现,它蕴藏于这里的民族同情(如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娱活动)、民间艺术(山歌、民谣、传说、武术)、山水景观(如大熊山),古建筑(明清以来的县城、北塔、杨氏宗祠院落、龙潭桥)等等,这些都是梅山文化的标志性实体。因此,我想说,梅山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融入在各种物体中的物化了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宝贵财富、保护、发掘、整理、研究这笔财富,使之有利于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才是今天我们讨论梅山文化的主旨。这种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今人的“家当”,如何使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值增值,是当今城市建设中新的课题。

梅山文化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巫教文化,是古梅山人们解释、征服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在他们眼里,水势湍急的资江,云烟环绕的山林皋壤,都是神灵出没的所在,祖辈流传的远古神话和奇异传说,似乎都有着现实的真实性和迷人的神秘色彩。他们好巫,信奉以自己的祖先盘古为教主的梅山教,并有系统的神、符、坛、演、会和教本,施教的男神叫张五郎,又名开山五郎,女神叫白氏仙娘。梅山教徒按职业分成三类,所谓“上路梅山,张弓挽弩;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虾。”教徒习惯在腰带上悬一木雕或骨雕的梅山祖师形象,求得福佑,遇难呈祥。他们崇拜自然、图腾、祖灵。据载,当时新化奉家、横阳、天龙山、圳上一带村落中有虾蚣庙、白马庙、南山庙、枫林庙、石神庙、孟公庙、奉山庙及梅山公庙等30多外。他们重祭祀,小至上山打猎、下水捞鱼,大至造屋架桥、婚丧喜庆都要先举行祭祀仪式,而在祭祀和传教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歌谣和舞蹈。现今还在湘中一些地方流传,融演唱、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搬开山”便是在祭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堕唐以前,梅山峒蛮在祭祀梅山神时,祭祀人头戴羊角帽身着百衲衣,戴假面具,扛开山斧,杀雄鸡,口唱有一定程式的韵文颂词。这种祭祀演唱就被称为“搬开山”。唐以后,发展祭祀人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节奏自由,动作生活论,有时还揉入“乌云盖顶”、“枯树盘根”等武术动作,歌舞中夹独白,有时还与敲鼓打锣人对白,内容多为生活琐事和趣闻,其演唱形式与内容既诙谐成趣,又庄重严肃。宋代曾在新化推行过王安石新法的章淳在《开梅山诗》中就以“川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的诗句,记录了这种“群众文化”的盛况。当时在梅山村落中普遍流行的渔鼓、地花鼓、三棒鼓、丧鼓等至今流传,在新化荣华、横溪一带,婚丧喜庆等民事活动中,还时兴请铜鼓沙锣班子吹吹打打,以自娱娱神。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