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蛙崇拜民俗
蛙崇拜源于稻作农业,为祈求农作物丰收,蛙崇拜便产生了。南平市延平区漳湖镇溪口村的蛙崇拜信仰习俗是古代越人图腾崇拜遗存之一。延平人素有崇蛙习俗,因而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习俗仅在漳湖溪口村保留,而且是融合附载于另一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便被视为蛙神了。
延平区樟湖镇溪口村有一个奇特的节日,那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日的崇蛙节,又称青蛙节。
溪口的崇蛙节是对闽越族自然崇拜中崇蛙习俗的承袭,也为深入了解历史悠久的闽越文化提供了“活化石”。 2005年,“延平蛙崇拜民俗”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文献记载,我国南方对青蛙的崇拜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百越族的蛙图腾崇拜。百越族是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青蛙的某种叫声预示着雷雨即将来临,认为青蛙能呼风唤雨,兆示着农业收成的丰歉,所以对青蛙加以崇拜。
作为百越族中的一支,闽越族以蛙为图腾。直到清代,闽江上游的延平、邵武、汀洲、建阳四府百姓还“祀(蛙)神甚谨,延平府城东且有庙”。蛙神曾一度被视为延平城的保护神,而今这个习俗仅在樟湖镇溪口村存留下来,而且还是融合附载于另一位民间俗神张公身上,张公由此也被视为蛙神。
溪口村崇蛙习俗始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可考。但从蛙神成为延平城保护神的记录来看,不会迟于清道光年间。水口电站未建之前,在溪口村的原址处数里地,有座九峰岩寺,供奉的是民间俗神张公、肖公与连公。九峰岩寺附近有棵巨大的樟树称“十不围”,即十人不能合抱,其树荫广达五六亩。
大樟树前有一个天然石洞,洞口宽约2米,有石阶供人下到洞内,石洞延伸至大殿神像座下。每年七月间,总会有数十只“青甲”蛙聚集于洞内,被称为“青甲”的这种大青蛙背绿腹白,脑后有七个绿豆大的黑色圆疤点。
闽江上过往船民、排工常到溪口的樟树下休息,敬拜张公等以庇佑平安,而每年农历的七月廿一日是张公的生日,因此村民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活动,让青蛙伏在神像肩上巡游于各村。
与其他地方的张公信仰不同的是,在迎神前数日,数十只“青甲”会聚集到蛙神庙附近,庙管人员将其放在笼内喂养。待七月廿一这天,再将青蛙放在神像肩上。
一路上,三眼铳边行边放,震天撼地。开道锣边走边打,吸引着村民驻足观看。村民扛着大大小小的数十面旗帜和十八般兵器跟随后面。溪口村的村民则在门前燃放鞭炮,为来年的幸福许愿。
整个迎神游街过程中,任凭鞭炮轰鸣、锣鼓喧天,这些青蛙伏在神像肩上,绝不跳走。活动结束后,村民便把青蛙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