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丧葬习俗
送老。岳西旧俗最重“送老”。老人临终时能有儿女在病床前照料或跪听遗嘱,是对临终老人的最大安慰。谚云“送老归山方是儿”。在外游子一旦接到父母病重消息,虽不远万里亦必奔回。若老人临终儿女来不及送老,人们会议论此老“无福”。
把信。人一殁,孝子即亲去长辈至亲家报丧,磕头痛哭。死者要是妇女,须候其娘家人来方可入殓。娘家人要详细检查尸体,多方诘问,并在丧事规模上提出要求。如果死者生前受虐待,或年轻暴病而亡,娘家人有的就要聚众来闹丧,即所谓“闹姑娘会”,甚至有弄得男方倾家荡产的。
下停板。死者一咽气,即由床上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亡人面盖泉纸,胸口放一把剪子。头前放半碗生米(叫“倒头饭”),一双筷子直插在米里,上面还放两个鸡蛋(叫“倒头蛋”,因此以两个鸡蛋待客视为极不礼貌)、一柱香。同时焚烧纸扎轿马(亡者之女焚烧泉纸九斤四两),待纸灰冷后装入“鸡鸣枕”(供亡人入棺枕用的鸡形枕头)。
此后,由孝子头顶破伞,身披死者寿衣,手捧瓦钵,去井边取来净水,为死者洗脸,谓之“起水”。
入殓。 棺木置堂屋正中,放在两张大桌或高凳上,叫“升棺”。棺木生前即备,质量上等叫“十廓”,中等叫“十二元”,下等叫“小五底”,不入流叫“四块板”。都是按棺木所含圆整杉木或薄板多少而称。入殓前,子孙为亡人抹擦净身,换“老衣”(寿衣)。老衣有五领(棉衣、夹衣各两领,单衣一领)三腰(夹裤两腰,单裤一腰)、七领五腰、九领七腰诸式。衣料为棉、丝绸不等,但忌用缎子(缎子与断子谐音)和皮革。富者还以丝棉裹尸。按阴阳先生测定的时辰入殓,亡者头枕鸡鸣枕,手握纸制银锭,脚穿“老袜”、“老鞋”,仰面平放,上下左右实以皮纸和石灰包(其数按亡人年龄计算)。再取长线,上穿一针,从棺尾至棺头拉直,以测尸体是否摆放端正,称“分金”。亡者亲属分站棺柩两边,“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属宜避开。盖棺后用生漆封子口。
入殓事毕,即“变白”。孝子披麻戴孝,即着粗布毛边白衣,草绳束腰,一束麻从孝帽拖到地。孝媳披麻着毛边白衣、白裙、蒙毛口鞋。孝孙着粗布光边白衣、光边白帽、光边白鞋。重孙辈着细布白衣。孙辈孝服袖臂上加一红花,以示父母健在。变白后,亡者亲属持香随道士绕棺“关小灯”。继由孝子驮一下棺材,叫“驮重”。道士手持斧头敲棺三下,故有“棺材头顶三声响,方知自己是亡灵”之说。
设堂。入棺后,即于棺前挂孝幔,摆祭桌,燃白烛,设灵牌。灵牌上书“显考(母称妣) 某公某某大人(母称孺人) 之神王(王乃主字缺笔)”。棺下点长明“本命灯”。灵位上挂遗像,悬一“音容宛在”横幅。灵位两边挂满挽联,灵前摆有鸡、鱼、肉三牲及茶、酒、饭等供品。大门口贴有“本宅治丧,恕报不周”或并排斜贴两张方形白纸。灵堂既设,亲友携香纸、孝幛、挽联、奠仪(现金)等前来吊唁,孝子要跪下迎接,口称“不肖”。
一般小康市民和缙绅富户,在治丧期还请僧道为亡人做法事。繁者有关灯、游十殿、跑五方、破八卦、拜忏、放焰口、暖棺焰等。关灯,即由道士率孝子及吊丧者排一字长蛇队形,围绕灵柩转大圈,甚者有周游7个土地庙的。(无愁陈姓老人不关灯,只设猪羊祭,行“三献”)家奠 家奠又名成主,乃古礼,甚为隆重。程序有三:告祖、点主(即将神主牌上“主”字缺笔用红笔点上)、献礼。最繁缛之“三献三呈”家奠,需礼生、乐手20余人,呈祭品百种,时间长达10小时,孝子下跪、磕头无数次,疲惫不堪。然后设筵酬宾,叫“领帖”。来宾向灵位行三叩首礼,孝子在孝幔内叩谢如仪。待宾客入席后,孝子又须向各席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