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麒麟镇的来历及“麒麟送子”的传说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祷的一种,传说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晋王《拾遗记》中描述,孩子诞生前,有麒麟出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目前全国叫麒麟镇地名的有山东1处、江苏2处、广东1处、安徽1处,安徽的麒麟镇来历:
据传说,在古时候此地有一大户人家,尽管家财万贯,家中妻妾成群,但就是只生女孩,而不生男孩,大户人家主人很是烦恼,于是到处求仙拜佛,多行善事,但总是不灵,时间转瞬到了主人知天命之年的正月初一,夜得一梦,梦见一道金光落入他家院内,梦中主人见一四不像神兽立于面前,神兽背上驮着一个胸围红肚兜,脑后留有老鼠尾巴的小男孩,并张口说话,告诉他,你尽管做了一些好事,但是你正住桐城与枞阳的交界之地,而此地是“从岱鳌山发脉,至菜籽湖收科”的龙形水脉分界点上,很难生产子嗣,如若你能在岱鳌山流经菜籽湖的这条河流上修通一座桥梁,方便两地百姓出行,做出功德,得子愿望终能实现。
大户人家主人醒来将这种神奇之事告诉夫人,夫人于是又求教于当地的通灵之人,通灵之人告诉她这是麒麟仁兽显灵,只要你依照麒麟仁兽的要求去做,定会有“麒麟送子”到你家。于是,这个大户人家散尽大部分家财,竭力架通了从岱鳌山流经菜籽湖的这条河流上的桥梁,方便了两岸百姓的出行。说来也奇怪,夫人当年就生产一子,大户人家感叹,仁兽送来福气,并将孩子取名为来福。百姓听闻后,尊称这个孩子为“麒麟儿”,便把这座桥梁称为“麒麟桥”。说来也怪,这个麒麟儿自幼聪明,据传说少年时即高中状元,而与他一同高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名状元名字中都带有“福”字,皇帝龙颜大悦,御笔亲批“麒麟送子,五福来朝”,后来在麒麟镇百姓中就有了“麒麟送子,五福来朝”的吉祥语。
在“麒麟儿”渐渐长大中,夫人每逢农历“三、六、九”都携带“麒麟儿”到麒麟桥下祭拜,感恩麒麟仁兽给她家带来福气,当地百姓也争先赶到麒麟桥争睹麒麟儿的风采,于是百姓农历“三、六、九”赶集的习俗随着人气的旺盛也就自然形成,并且在百姓中流传“上有麒麟桥,下有来福瞧”的俗语。随着麒麟儿高中状元,大户人家后来也就举家迁往京城。当地百姓有些求子心切的人在房中挂上“麒麟送子”的图画,画中有一个头留老鼠尾子、胸扎红肚兜的男童骑在麒麟背上手提莲花,含有“麒麟送子”之意,有的百姓干脆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老鼠尾子”,现在麒麟本地的男童头留老鼠尾子、胸扎红肚兜的现象还很多,取乳名为老鼠尾子的也还有。但是因为有些人做的好事不多、积的功德不够,无论如何也是难求麒麟送子的。后来仅在麒麟、孔城数十里之地,还形成了一个新的民俗,叫做“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因为人们年初一都在家企盼“麒麟送子”送来吉祥,而在枞阳桐城的其他地方都是初二拜丈人,因此外地人娶了当地媳妇而不了解当地风俗,初二来拜年是要吃闭门羹的,因为初二在麒麟这一带只有家中有老人去世才去拜祭的。
解放后,随着枞桐路的开通,麒麟石桥也就不复存在,但枞阳与桐城的行政区就以麒麟桥为界桥北划入桐城的孔城,桥南划入枞阳的麒麟,自此,麒麟区政府因驻地麒麟桥便取名为麒麟区,下设麒麟乡、阳和乡、石婆乡,但解放初区干部文化知识水平低,又嫌“麒麟”两字笔画多、难写,就简写成“其林”,因此现在街道上还有“其林镇”字样。
1992年撤区变镇后更名为麒麟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期间,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麒麟镇“三、六、九”集市交易,但尽管官方打击力度很大,但百姓的交易由明转暗,“三、六、九”集市交易仍悄悄进行。改革开放后,“三、六、九”集市交易又繁荣起来。近年来,麒麟苗木产业发展壮大,使集市贸易更加繁荣红火,市场繁荣后,麒麟百姓就有了弘扬民俗的想法,镇几届人代会均有代表提出建议,在麒麟街道建立一个“麒麟”标志建筑物。新枞桐路开通后,镇政府又利用“村村通”对老枞桐路进行水泥硬化,这样,在新老枞桐路之间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2012年镇政府顺应民意,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0万元,在三角地带启动麒麟人口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并专门从铜陵订做两座铜质麒麟雕塑安放于此,人口文化广场建成后集知识、娱乐、教育于一身,汇自然、人文、历史于一体,不仅成为集镇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给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