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的庙会风俗
庙会者,一地方佛事也。也是从前集农、工产品和商品交易暨供神拜佛、祈求人寿年丰相结合的大型交流活动。当时距淀山湖镇西古塘西北方约3公里处田野间有一座娘娘庙,传说信男信女前往求子生女很灵验,周围村庄农民都非常虔诚信仰,逢年过节,庙里香火缭绕,佛事兴隆,平日村人有事上香者也络绎不绝。庙里有一老妪,身穿佛衣,管理庙务,专靠施主香烛、供品和施舍为生。
娘娘庙有“庙会公会”,是由邻村各推举一至二名长者组成,每隔三年活动一次,主要商定庙会有关事宜。庙会一般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二日,说是娘娘之生日。庙会一整天,四面八方村人涌来,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行人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各村出动的供神队伍,每队有三十人之多,其中有手捧香烛供品的,有手擎纸扎彩灯的,有手提象征农副产品丰收果实的,也有男女青年身穿礼服手舞腰中彩带的,而最引人注目的要算西古塘的“扎肉队”了。该村供神队伍中有6位健壮青年,把双手前臂下方肌肉表皮揉软,钻6个小孔,用铁钩穿进孔内挂上铁锚,而双方手握住撑在腰间的扶手,让沉重的铁锚悬空吊着行走在队伍中,每个人两旁各另配一人当助手,每当行进期间休息片刻时,助手就用脚背顶住铁锚,以减轻“扎肉人”双手之重力负担。“扎肉人”表示对敬神虔诚,也显现其个人的英雄豪气。行走数小时,额头流汗,疼痛麻木,依然精神振作,面不改色,深深吸引着两边夹道观众的无数敬佩的眼球,这不但激励“扎肉人”的自豪,而且也为西古塘人脸上增添了一份光彩。
庙会供神队列前由小青班(丝竹乐队)演奏开道。一次庙会,共有四、五班小青班,乐器上都有蝶形、龙头、喜事状彩珠挂件装饰,十分漂亮。演奏之声抑扬顿挫、远扬四方,是一次不是竞赛的竞赛会。听起来,西古塘小青班演奏的韵律悠扬动听,更胜一筹。
在娘娘庙前的一片广场上,满是赶集买卖人群,有卖铁锄、镰刀、菜刀和剪刀的,有卖香烛、纸钱的,有卖土布、布鞋的,有卖蔬菜、种子的,也有卖各式油炸点心的……人来人往,买卖吆喝声不绝于耳。场地一角是孩童的小天地,有西洋镜,有捏面泥人当场用手捏、用嘴巴吹就的鸟、狗、鸡之类,惟妙惟肖,让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也有算命的,还有人施展骗术玩弄三张扑克牌,进行赌博,一些涉世不深的农村青年最易上当受骗。这种骗人玩艺儿,生命力特强,相隔六、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在一些区出入之路两旁还屡见不鲜,甚至在公交车上竟有人也玩起这类鬼把戏。
庙会当天,农村羊肠小道已不堪人多行走的负荷,只见田埂上一字长“人城”。种田人守护在田边地头,提醒行人爱惜农作物,不要往田中去乱窜,以免踩踏油菜和麦子。一般农民都认为损坏庄稼是“罪过”,大多人都会自觉行走在田岸小路上。
相传,庙会成形于春秋奴隶社会,那时人们认为人的命运是被一种超自然的无形力量之神所控制,就产生求神寄托之意,流传至今其内容逐渐充实丰富。今日之诸多庙会,实际上是借佛事之名,行商品交流之实的大型交易活动,今昔相比实有过之而不及。过去的“扎肉”实际上是对神的一种愚忠行为,今日庙会中当然不复存在。至于江南丝竹“小青班”,至今仍在西古塘一带农村青年的婚事中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