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民间习俗:农历五月挂香包
每到农历五月来临,亳州的街头小摊上都会有各色的香包任人选购。说起香包的来历还和神医华佗有关。
有一年的端午节,华佗和徒弟们正吃端午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慌慌张张来到华佗的药铺,大声疾呼:“华先生,请你快给孩子看看,他一个劲儿地哭闹不止。”
华佗把孩子周身上下细看了一遍,结果啥毛病也没找到。心中好生奇怪,忙问:“这孩子什么时候这样哭闹的”
妇女说:“早晨把他喂饱放在床上,我到地里忙活去了,大约一个时辰,回来就听他哭闹,哄着不听,给乳不吃,哭闹不止,半天喉咙都哭哑了,也不知是生了什么病。”
华佗听后,用手一指说:“你把孩子放在我这床上,离开远点。”妇女随把孩子放在床上。只见孩子边哭边摇头,手抓足蹬。华佗看了一会儿,灵机一动,说声:“不好,这孩子耳朵里可能有虫!”说罢,把孩子抱到阳光下,对准耳朵一看,一条蚰蜒(又名百足虫)在里边乱动,随拿镊子夹了出来。孩子立即停止了哭声。华佗说:“哎呀,好险呀,如果迟了,这虫子钻破耳膜,进入大脑,孩子就没命了。”
事后不久,又遇上几个虫子入耳的孩子。华佗想:这些虫子,对人的危害还真不小,这完全可以预防,我想个法子试试,随取些杀虫力较强、气味较浓的驱虫草药,叫徒弟将该草药放在惠夷槽内碾碎,叫夫人缝些小布袋或小布包,把药沫放进小布袋或小布包里,将其系在孩子的三脖(颈脖、手脖、脚脖)上,来防止虫子叮咬或钻进孩子耳朵里。
一试,真的有效,凡是戴了药袋或药包的一个夏季都安然无恙。从此,互相传开了。人们年年到夏季都给孩子缝药袋或药包戴在脚脖子、手脖子和颈脖子上。为了气味好闻,后来又用些芳香的草药,称为“香包”、“香袋”或“香囊”,缝长条系在颈脖上的称“脖香”。因为这个方法是在五月里兴起的,在亳州一带,每年到农历的五月都给孩子缝香包或脖香,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