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口的龙灯
潜口的龙灯,俗称“龙烛”,即在各地通称的“板龙”。明清以来,潜口村每年在春节间晚上定期举行最精彩的“嬉龙烛”活动。龙烛有龙头、二段、龙尾和龙烛排,其中龙头、二段和龙尾都有公家保管,其他的龙烛排均有各户自备保存。
整条龙都扎在一块块的木板上,是用细竹蔑扎好,再用纸糊起来,还画上颜色。龙头、二段、龙尾和龙烛排扎的不一样。龙头扎在一块长6尺、宽5寸的木版上,必须扎成张嘴龙头,用纸糊起来后,还画上颜色,以示龙的特意威武形象;二段应扎成弧形龙身;龙尾除身段外还有一段翘起来的尾巴。龙烛排是用6尺长、5寸宽的木板筑成,每块木板两头凿有圆孔,以便前后搭着连接,上下插鞘固定,使之转动自如。每节龙烛排(即木板)上有5个木套架,蔑扎纸糊的灯笼就分别套在5个木架套上。
在嬉龙烛时,龙头、二段和龙尾有公家人驮,龙头要2--3人轮换,因为在嬉龙烛游行时,龙头起码要提高1米,非常吃力。嬉龙烛时,每人驮着龙烛排跟着走。张牙无齿的龙头翘的高高的,显现着炎黄子孙、龙的威武,整条龙灯的灯火齐明,天黑的夜晚只见一条明亮的五颜六色的龙灯在悬空中漫游,突出了炎黄子孙、龙的后代,壮观精彩。游行时,最前面有2名士绅(或族长)手提灯笼引路,龙灯前有火篮、锣鼓队。龙灯后有菩萨、哨那、小锣鼓队、火篮,路上前后都有专人放双响爆炸,观看的人站在两边形成人巷。最精彩的可算是“盘龙烛”了,一般盘烛以龙烛排的多少和地形而定,如龙烛排多就盘“Χ”(音万)字,龙烛排就盘成“元宝形”。
潜口龙烛排成最长的有100排,如汪金紫祠的“汪公烛”。本族居住本村,因为祠堂有规定:每丁要嬉一节,每户凡是男人,不论年长年幼必嬉一节,自家不能嬉的,得请租龙烛的请人来嬉。汪公烛的“人丁烛”还要将龙烛排驮回家放在八仙桌上,家主人除招待鸡子茶面外,还要给糖果和工资报酬。
嬉龙烛的路线各不同,但每条龙都必须经过潜口老街、先栅门外,后麻榨垅,再麻榨下,沿马头山,到新牌楼。盘烛的地点也各不相同。如汪公烛,要回到汪金紫祠,在大堂上盘烛。上个世纪60年代岩寺成立人民公社和1993年“上九”庙会,潜口龙烛到过岩寺,那时盘烛就选在河滩上的一块平地。盘烛时龙头不提高,而是驮着平行,龙头前有位长者提着灯笼领路。
潜口嬉龙烛的日期分别为:正月十五晚为“痘王烛”上,上庙和下庙各一条;正月十六晚“汪公烛”,汪惇本祠和汪金祠堂、各一条;正月十九晚“九龙上社”,有九条龙均在“社屋前”接龙;正月二十八晚有四条“太子烛”;正月初二晚有2条“土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