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婚俗
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新婚之家大门两旁的红双喜字,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便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在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却有着琐细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习俗基本遵循着古代的“六礼”程序。先是媒人说合,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然后下聘礼订亲,最后择吉日迎接。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
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最爱铺张奢华,追求体面热闹。男家下聘礼时,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迎接,亮礼给亲友看,吃一顿喜面。下聘之后,若男家聘礼重,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陪嫁。嫁妆多的有48台。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临到嫁娶之前三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男家也在院子里吹唢呐“亮轿”。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叫“童子转轿”,引来观者满巷。
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门口,只打催妆。头蒙红盖头、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怀抱一只装着枣、栗子的大瓶,被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迎到男家。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凉AA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黄昏时,花轿停在男家门口,男家大门关闭,意为“避邪气”,新娘喊“妈妈开门”,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这时门才打开。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并肩坐帐,交换“金砖”,放进斗里。然后新郎有秤杆挑新开新娘的盖头,一对新人正式见面,算是明媒正娶。再就是闹洞房、分大小等节目。在迎亲、拜堂等仪式过程中,司仪、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都念着祝福的喜歌。
婚礼后的第四天,还有“回四”礼仪。新娘带新郎回娘家。旧时回四时,新娘要带回“贞节红”(处女红)布,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这是特殊的习俗。
解放前,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习俗的影响,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双方借机对面相亲。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新娘不是旧式打扮,而是头戴白纱,身穿拖地白裙,由童男童女拉纱,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
解放以后,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不查八字,不坐花轿,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验贞节红。男女经人介绍,在公园或电影院见面,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双方商定,准备住房、家具、衣物,办好结婚登记手续,选个双日,贴出喜字,就迎亲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