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民俗文化奇葩。根据考证,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宋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时,曾布告百姓在元宵大放花灯。于是,枫亭也就有了元宵游灯的民俗活动。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全国元宵节十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枫亭是仙游县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宋代至清朝,枫亭登进士榜的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南唐的晋江王留从效、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同朝为相的蔡京、蔡卞兄弟,著荔枝谱、造洛阳桥的宋代端明学士蔡襄等一批历史名臣,都从这里走出。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的民俗文化奇葩。根据考证,枫亭元宵游灯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宋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时,曾布告百姓在元宵大放花灯。于是,故乡枫亭也就有了元宵游灯的民俗活动。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在《陈倦飞·文稿三》记载:蔡襄主持漕运时,在枫亭驿赏灯题诗;宋徽宗宣和末(1101—1105年),宰相蔡京之子蔡攸荣归时,以色乐彩灯回游枫亭,从此以后,枫亭元宵游灯融入了宫廷灯艺的精华,形成了精品文化与民间艺术有机组合的独特风格。宰相蔡京之子蔡绦曾作“香涌太平巷、灯耀青螺峰”诗(太平巷今枫亭鱼街。青螺峰即塔斗山),描述了枫亭元宵游灯的盛景。《山房遗稿》、《连江里志——岁节》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盛况。
至明代天顺八年,枫慈溪两岸不到二里地域,就有陈迁、薛大丰、林兰友、徐稚佳相继登第,并在朝为官,荣耀一时。当时的灯事更是热闹非凡,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晚,由这四位朝官的故乡,依次举行游灯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枫亭元宵游灯传承了自宋代至今的民间习俗,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镇区的下桥、下街、兰友、学士社区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由仗仪队簇拥而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灯架队阵容壮观;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金龙灯、菜头灯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融入了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童身舞也是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让元宵游灯锦上添花。
游灯队伍环绕枫亭集镇区4个社区,全程3公里,所经途中的居民家门口点起焰火,燃放礼花爆竹。过境宫庙排设香案、祭品,以乐队迓迎,游灯结束,居民各自分散回家;牌匾、绣旗、服饰、灯具归还宫庙保存。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中深深植根,元宵节的每天夜里,观众多达四、五万人,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5年11月,“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原始部落的篝火、古代的社火、放灯、游神、古巫、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戏剧、历史文化、十音八乐和杂技技巧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蔡襄文化和枫亭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