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龙母文化:利泽天下的奉献精神
梧州龙母庙座落在离西江不远处桂江岸边的一座山坡上,依山傍水,为北宋初期建筑。在老百姓眼里,龙母是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保佑他们免受洪涝灾害。在龙母庙这个圣洁的地方,人们一方面祈求风调雨顺,祈福平安,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利泽天下”的西江古代氏族首领龙母的深切缅怀。
龙母的故事在西江流域家喻户晓。龙母自小生性聪明,乐于助人,长大后成为西江部落首领。一天,龙母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龙母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后来,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之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龙母名德彰隆,秦始皇封其为秦龙母,以示尊宠。秦后历代又屡加封号,汉高祖封为程溪夫人,唐封永安夫人,宋封永济夫人,明封显德龙母娘娘,清又有数次加封。
龙母文化是中华龙文化在西江流域的体现。梧州龙文化的遗存不少,以龙冠名的地名即有系龙洲、龙圩镇、锁龙桥、龙船冲、龙骨冲、龙平、龙新等;梧州冠以龙的商标和企业也很多,著名的有龙山酒厂、舞龙火柴、龙珠凉茶等。
龙母是古代先民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产物,把利泽天下的西江古苍梧氏族首领升格为神,遥远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落到了人间,起到了实实在在保护苍生的作用。龙母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西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仁慈、博爱、“利泽天下”的奉献精神的真情抒写,是开发西江、改造自然、造福百姓的赞歌。
龙母,是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中的一位女首领,有“利泽天下”的德行,备受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梧州是龙母的故乡。为纪念龙母,梧州于北宋年间在城北桂江河畔建成龙母太庙。今天,龙母太庙不仅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更是梧州至桂东南地区著名的圣地。
梧州龙母太庙枕山面水,舆地通灵,员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廊房、交亭组成,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损毁。现在的龙母太庙经过近年来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等主要建筑。庙内陈列有出土的名代石龟和名代状元伦文叙题写的石龟碑刻“总府题名记”,是珍贵的文物瑰宝。龟池上的大型雕塑“五龙喷水壁”,源于名代著名画家鲁恭卿的作品,形象栩栩如生,极具艺术魅力。太庙内还有一传世文物——龙洗盆,传说曾是皇帝御用之宝,只要你用手掌摩擦它的双耳,立即就会发出嗡嗡的奇妙音响,并且水花四溅,大有龙泉喷珠之妙。
龙母文化的形成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过去龙母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和文化人所接受和景仰。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与敬意,对于一个养龙的女子自然是充满深深的敬意。由于龙母与她的龙子们竭尽全力带领族人开山治水,造福于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
龙母去世后仍时常在珠江流域显灵护助乡亲,因此被民间奉若神灵并立庙纪念。龙母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能为民造福、给善良人民带来好运的神奇人物,这一定位迎合了梧州及其周边地区和粤港澳大批祈福者的心理需求。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甚至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神化",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在龙母诞这个日子里,众多的信众聚集在一起,共同接受一种道德的教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浸润,慢慢地就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培养和积淀为一种民间文化心理,这种民间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梧州龙母文化影响着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依然香火不衰的原因。
"龙母文化"是龙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历史文化原因,还是民间文学的流传,包括典故、诗歌、戏剧等等,以及建筑和商业文化都体现了西江流域民众对龙母的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民风的龙母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已不亚于海神妈祖娘娘,梧州也因此享有"龙母故乡"的美誉。
龙母文化已成为一种可供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一种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人文角度去挖掘它研究它,从民俗文化方向去研究它利用它,使龙母文化为今天的梧州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增加梧州的知名度,创造出更有影响力的梧州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