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鼎
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炊具,多用青铜制成,主要用来煮肉、盛肉。盛行于商周时代,在汉朝仍然流行。当时的肉食并不象现在这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而是把牲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也有不解体而煮全牲的,因此鼎都比较大。常见的鼎是圆脯三足,也有方脯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时用的扛子。鼎脯下烧火,肉煮熟了后就在鼎内取食,如果一餐有好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青铜制成的鼎,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成语“钟鸣鼎食”,是说进餐时鸣钟列鼎而食,这反映了当时贵族奢华生活的一个方面。
鼎有三足,由此产生“鼎足”“鼎立”“鼎峙”等词,表示三方并立或者三种势力互相牵制,如“三国鼎立”。
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是帝王统治权力的象征。传说夏禹在位时,曾命令各地长官进献青铜,铸成九鼎,鼎上有各地物产的图像,象征天下九州都归属于夏王。此后夏商周各代都把九鼎奉为传国之宝,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重器,王都建在哪里,就把九鼎迁到哪里。后来,诗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鼎”字的词语大都与王位也就是与政权有关,如“定鼎”,表示建立政权确定国都;“迁鼎”表示迁都;“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窃鼎”表示夺取政权;“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鼎祚”表示国运等等。
“鼎”有着重要的意思,也含有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佐大臣有着“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位则别称为“鼎司”、“鼎席”,一些豪门大族也有别称为“鼎牲”、“鼎族”的。
《周易》有“鼎封”和“革卦”,“革,取故也;鼎,取新也。”由此产生的“鼎革”,“革故鼎新”、“鼎新革故”等词语,意思是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换代,也可以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