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镇江方言文化
保护方言的义务我们应该义不容辞。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自己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背后有着深厚的故事。然而现在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应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方言。德国网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下吧。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也属于吴语区域。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丹阳迥异,而与大江彼岸的扬州仅有微殊。镇江话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土著户口。居民成份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方言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北方话板块借力量楔入江南的结果。后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都加强了镇江方言的北化。
但是清代镇江话却发生了比扬州话更迅速地接近北京话的变化。主要的有:“儿”尾名词多于“子”尾名词;见系细音字声母多念。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型曲线与北京话平行。这种变化是旗语对镇江话影响的结果。旗语是乾隆年间调驻镇江的旗兵、旗眷所说的语言,尽管这些旗人原籍多为蒙古,但是语言基本上是“京腔”。旗语一直在镇江流行,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才受到重大阻碍。旗语完全被镇江话同化,则在近二三十年。
由于旗语的消灭,江北移民不断流入镇江,苏北话的影响也增强了。近二三十年来,上述“儿”尾名词正逐步“子”尾化,如“兔儿”已渐为“兔子”所代替;家已多念gā了。这是镇江话向普通话发展的主流中出现的小逆流,但却是可以解释的。
镇江话发展的总趋势是向普通话接近,新词取代旧词的速度很快,数量也很大。镇江处于江淮官话和吴方言的过渡区,里面也混夹着不少吴方言。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