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道教,昔日道教事业的发源圣地
绥化道教的兴起时期是清康熙年的时候。道教的建筑业是中华传统建筑初始的发展。但是有跟其他的传统建筑风格不太一样。也跟佛教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所以绥化道教建筑风格多样性,但它的神圣和世俗性是很统一的。本文就一起来了解!
道教在绥化,从早期传入到兴起,又一直到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新时期,共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每一发展时期都对绥化的社会、人文产生了一定的深远影响,同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综上所述,道教在绥化的发展历史,本文主要针对这五个发展时期做以概述:
一、早期传入时期
道教传入绥化,约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今有北林区慈云观内圣旨碑石为证。因碑石刻有龙腾纹理,所以又名龙碑石,这块碑石虽然历经风雨磨砺,但碑身雕有的龙腾缠绕和前后两面刻有的“圣旨”、“诰封”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唐代时期,绥化当时隶属渤海国。由于渤海国效仿唐朝,也遵奉道教为国教,致使社会各层信奉道教者居多。影响所及,当时的绥化也是道教盛行,男女道士及世俗信徒也有一定的数量。
金代时期,道教在绥化继续盛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元明时期。这源于大金国对道教也是崇重盛行,且当时的绥化是大金国屯粮、金兀术点将台及美妮公主城等所在地,再加上金天会年间《道经》的北传、中原道士与信徒(包括道教推崇者宋徽宗)的北迁等原因。
二、兴起时期
清康熙年间,为绥化道教事业的兴起时期。据辽宁本溪铁刹山志记载:康熙年间(1667年起),东北道教开山始祖郭守真(全真龙门派道教第八代宗师)命其弟子王太兴在绥化创建慈云宫(后为圣宗庙,今绥化市北林区慈云观)收徒传法。
此后,王太兴弟子广泛遍布于黑龙江各地建庙布道。先是,在海伦修建了青云宫、铁力凌云山修建了太圣宫,之后又在海伦建凌云宫、三圣宫(今仍存),铁力潘家冈建玉清宫、中大营建得胜宫(今伊春铁力关帝庙),庆安疙疸山建玉清宫。
在绥化城内又建关帝庙、太和宫……同期,在黑龙江各地广建青华宫、治圣宫、太平宫、太圣宫、紫霞观、全真庵、同善宫、全至庵、关帝庙……(至今部分宫观仍存)。故此,王太兴就成为了黑龙江道教事业的始祖、道教的一代宗师,绥化也逐渐的成为黑龙江道教事业发源圣地……
三、兴盛时期
自闯关东的社会习俗开始以来,山东等地大量移民陆续携眷辗转来到绥化筑室定居、劳作谋生。随之,更多的道教门派相继传入绥化城内。在这一时期,绥化诸多宫观纷纷建起并收徒传教,斋醮科仪等法事活动也日益增多。
直至清末民初之际,绥化各地宫观仍有续建。如绥化城内有龙王庙,道教信徒二十余人,青冈有以道人主持之关庙,在铁力有光绪三十二年由孙永庆(绥化慈云宫道士)始建的凌云山太圣宫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绥化道教事业的发展。
据1936年的绥化史料档案记载,当时的绥化地区共有大小宫观68处、门徒信众不计其数,凡道教的活动盛日,逛庙会的、烧香祈祷的善男信女往来不绝。此情此景,在全国都未见先例。
这些宫观的修建堪称是绥化开发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领域都达到了文化艺术的顶峰,把一块璀璨的艺术瑰宝和一大笔丰厚的历史遗产留给了黑土地的后人,而绝不是仅仅留给道教信奉者。
“文革”前,慈云宫(后为圣宗庙,今慈云观)旧址的庙宇建筑极具规模,观址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布置有广场、山门、钟鼓楼、关帝殿、慈航观音殿、玉皇大殿、三清大殿、天台、护法殿、经堂、斋堂等。
所有庙宇建筑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华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再加上融合了东北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大殿屋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而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香霭仙乐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严和神圣。
并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绥化道教宫观的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的发展,但又有别于传统世俗建筑,也不同于佛教建筑,道教的信仰特点决定了其建筑的多样性、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统一。同时,其田园式建筑与宫殿式建筑风格并存,反映了道教“仙道贵生”,出世与人世并重的崇高思想。
四、衰退时期
黑龙江解放后初期,各地区大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土改干部对宗教政策尚无明确认识,群众已经发动起来的历史背景下,道教被视为封建迷信,“泥菩萨”被捣毁。
加之道众们自力更生辛勤开创的山林和土地,被视为出租雇工经营的封建剥削现象,致使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庙观被占被毁,一时道士四散。例如:当时的绥化原有10多处庙观,仅遗两处庙观。故此,绥化的道教事业在这一时期逐渐走向衰退。
“文革”期间,对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破坏,绥化道教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冲击,“红卫兵”冲入宫观内,损毁了一切庙宇建筑,道众被迫离散或还俗,教务活动也随之停止。
道教界于近代的两起的空前劫难中,土改人员及“红卫兵”把宫观内铜铸的、泥塑的神像套上绳子拉倒,掏出里面用金银装上的“心”。然后,能砸碎的砸碎,不能砸碎的则和卸下的钟鼓,搜出的经卷和珍贵法器等全部掠走。
有的建筑规模较大的宫观捣毁不了便用炸药炸毁,神灵圣像被当了成练枪的耙子,被打得弹洞遍体,铁力太圣宫就是其例。更有道教弟徒被人身攻击、诬陷定罪等种种手段,摧残着中华文化瑰宝——道教。一时间内,天怒人怨,风雷吟鸣,神悲灵叹……
五、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在纠正“文革”错误的过程中,也为恢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出了巨大努力。最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道教徒的信仰重新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近些年来,在市政府领导的悉心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绥化所辖的北林、海伦、绥棱、兰西等地道教事业纷纷兴起,道众们发扬爱国爱教、重生贵和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塑造着宗教文化精品和旅游景观。
绥化道教界,在新时期的发展建设成果尤为显著。特别是北林区的慈云观,该观道众在史明洁住持的带领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打造着“回归自然、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的发展理念,崇尚和谐是当今道教的基本宗旨,不懈地对道教教理、教义做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阐释。
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志愿服务、捐献灾区、扶助老幼孤寡、环保等公益事业;在该观道众的共同努力下,慈云观于2007年11月,被授予“市级文明活动场所”光荣称号;2009年5月,被授予“省级文明活动场所”光荣称号。
为促新时期绥化道教事业发展,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团结绥化道教界,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绥化道教界共同发起,慈云观主办,经绥化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于2009年5月22日成立了绥化市道教协会这一全市规模的道教团体组织,会址设在慈云观内。
2010年12月,绥化市道教协会被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可以说,今天的绥化道教已步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道众们正在用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