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佛教礼仪之五戒
一个人信佛,持戒、守戒,是可以修身的,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到解脱,还可以入佛门,所谓“丛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为”。五戒,为佛教最基本之戒条,凡是佛教教徒都应该遵守,是终身受持的。
那么,德国网下面就随德国网德国双元制一起从的角度去看看佛教的五戒吧!
一、不杀生
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两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二、不饮酒
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条戒。过分饮酒必定误事,且有害健康。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不饮酒则身心安定,平安无事,且能节省一笔开支。
三、不邪淫
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若在家男女,能进而受持远离非梵行等五种学处,是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为最胜优婆塞、优婆夷,然非离先所受五戒律仪更别有体。
四、不偷盗
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戒是帮助我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五、不妄语
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说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说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若未证圣果,而说我得须陀洹果等,乃至实未得定、见好相等,而说得定、见香、见花、见菩萨、声闻、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语,犯则罪重,是不可悔。此妄语五缘成犯:(1)所对是人,(2)是人想,(3)有欺诳心,(4)说自证圣果及见佛见鬼等,(5)前人领解,即是失戒。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