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菩萨:弥勒佛的故事
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弥勒佛的形象就是这么来的,再加上笑口常开,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本期将为你介绍弥勒佛的故事。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能益寿延年。弥勒佛出身高贵,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
在佛教中,弥勒从印度所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
弥勒佛的传说
据说,在唐末的一天清晨,奉化长汀村前的江中水声大作,波涛轰鸣,滚滚江水犹如张牙舞爪的巨龙,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大有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
村民张重天正在田间劳作,他在江边生活了半辈子,见惯了春汛的洪峰浊浪,然而,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颤如雷鸣的波涛声中,好像有一缕飘飘悠悠的仙乐从高渺的宇宙深处传来,在波浪之间回荡……更让张天重惊奇的是,深浊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着一朵从未见过的莲花!硕大无朋,通体金黄,似乎放射着奇妙的光芒,散发着淡淡的馨香,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的向上游飘来……
张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使劲闭了闭,然后再睁开,虽然金莲花不见了,可是在金莲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着一条赤条条的男孩!面临灭顶之灾,小男孩却浑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一样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梦乡,张重天没多想,赶紧用耙地的长柄镢头将柴捆拨拉到跟前,一把把小男孩抱了起来,不可思议的是,他刚刚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开没了踪影,而怀中的那个孩子,好像早就知道会被他从洪水中捞起来一样冲着他咪咪发笑,张重天看那孩子圆头大耳、生相端庄,不觉爱不释手。抱回家中,与妻子窦氏商量,认为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决定把他收养下来,后由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的闲旷禅师取名“契此”。
小契此不但长的富态,而且是个福星,他天真活泼,俏皮好动,给张重天夫妇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更为神奇的是,自从领养了契此,多年来未曾孕育的窦氏,又喜得一女一男。当然,这也是张、窦夫妇行善积德的结果。
契此从小就常随父母到岳林寺拜佛,还与寺庙里的罗汉圣僧像称兄道弟。稍长,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便常到寺里嬉戏。契此似乎对岳林寺高大的建筑、辉弘的佛殿、巍峨的佛像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受其父母礼佛的潜移默化之影响,从而使得他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出家为僧。
契此在岳林寺出家后,也许是经历了心灵的磨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也许是超越了红尘之后的大智大觉,常有些令世人感觉趣奇的举动,最十分的就是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个大布袋,当有人问他的法号,他就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从此,他便以杖荷布袋而得名,被称为“布袋和尚”。
他那只布袋的确叫人好奇,它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钵、木鱼念珠,还是破衣裳、烂草鞋,统统贮于袋中,似乎应有尽有,永远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时还捡拾人丢弃的废物置入袋内,人或讥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
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不几年,人们便都认识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儿逐之,同时也就把自己那个布袋里化缘来的甜点干果分与周围的孩子。又契此从小就天资聪慧,出家后很接近百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汇,因此也常常能够用偈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说完微微一笑,泊然而逝。契此圆寂后轰动了佛教界,人们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不过是“世人不识”罢了。于是,许多寺院在塑弥勒佛时便按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是他真实的写照。
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后人以契此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也有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人们的大肚弥勒佛像。
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大肚弥勒佛像令人一见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欢,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