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一觉醒来,澳大利亚考拉“又”面临功能性灭绝了。
媒体报道,近日,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主席DeborahTabart称,近两个月的大火毁掉了考拉80%的自然栖息地,至少有1000只考拉葬身火海,加上自然栖息地恢复难度大,可爱的考拉正面临着功能性灭绝……这一新闻很快被热转。
但潇湘晨报网检索媒体报道发现,今年5月,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就发表报告称,野生考拉目前数量已降至8万只,并没有足够的有繁殖能力的成年考拉,可以支持延续下一代繁衍。该物种已出现功能性灭绝。
这是咋回事?
大火毁掉考拉80%的自然栖息地?
近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林火持续肆虐,受大火影响的不仅是人类,还有澳大利亚的国宝动物——考拉。
11月19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简称新洲)的一只考拉在新州山火中爬行,好心路人冒险将其救出。所幸这只考拉被及时送医,现已在逐渐康复中。新州和昆州(昆士兰州)已有数百只考拉在肆虐的山火中被烧死,当地已派出侦察犬搜救存活的考拉。
但近两个月的大火真的毁掉了考拉80%的自然栖息地吗?考拉真的正面临着功能性灭绝吗?事实上,当地对此众说纷纭,有媒体表示,“不,考拉不是‘功能性灭绝’,但它们有麻烦了”。
“得多大火能让考拉失去八成栖息地?这个火情恐怕是得天天上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王先生向潇湘晨报德国德国网表示,“事实上澳洲每年上万场自然山火,我们早就麻木了。”
“大火确实是烧死了很多考拉,考拉数量也肯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觉得不至于灭绝,因为不是只有那一片地区有考拉。”在墨尔本的谭先生称,“事实上,考拉仍然很多。维多利亚州、昆州,还是有大批大批的考拉。”
事实上,考拉正面临着基因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但是功能性灭绝这个术语本来就包含多种意义,有专家认为考拉的处境还没那么糟糕,报告结论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有政治宣传的嫌疑(报告在澳大利亚大选期间发布)。而在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自己的信息图中,也是分别用“功能性灭绝??”和“功能性灭绝?”做标志。
24日,果壳德国网前新媒体主编@花落成蚀表示,根据IUCN(关于动物的保护级别,国际上是IUCN评估)数据,考拉的成熟个体数在100000至500000之间,被评定为易危等级。成熟个体大致等同于能繁殖的个体,要排掉太小的和太老的。与之对比,同等级的大熊猫的数据为500至1000。
宣布这个消息的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也不是第一次把考拉往功能性灭绝上说了。他们给出的考拉数量一直比别的组织要小,显示的威胁比较大,但宣布功能性灭绝还是“挺扯”。“不是说今年大火没有影响,问题是影响有多大。丧失80%栖息地这个说法也是存疑的,感觉这句话大概有个‘在某某地区内’的前提。”
“满嘴胡说八道,为了刷存在感罢了。”24日,在当地,有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的反对者表示,“这个基金会并非官方组织,此举很有宣传和要钱的嫌疑。”
一边避孕、安乐死,一边功能性灭绝
在野外,究竟有多少只考拉?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考拉并非集中在一个地方,因此要确定分布在澳大利亚考拉是否已经功能性灭绝,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016年,为了确定四个州考拉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一个由15名考拉专家组成的小组使用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估计考拉的生物区域种群大小及其变化。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6年1月,当时研究人员估计澳大利亚考拉的总数在14.4万至60.5万只之间,大约为32.9万只。
在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考拉的数量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甚至在有的地方地区性灭绝。被报道的“8万只”数据源于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
不过,尽管考拉已经被澳洲不少地区列为脆弱物种,但是部分地区的考拉数量正在蓬勃发展。甚至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当局一直为各种研究项目提供资金,他们希望找到控制考拉数量的合理方式,甚至还曾把550只考拉空运到南澳州东南地区一个森林中。
据澳大利亚野生动物官员报告,维多利亚州奥特威角的考拉数量猛增。为避免数量增加给考拉带来饥荒,该地区的考拉将会被注射避孕剂。官方还捕捉并对其进行体检,任何健康不达标的考拉都会被安乐死,2014年该数字已达700只。来自生态保护中心的杰克·帕斯克提到,生态系统的失衡给考拉带来了灾难;刚长出的树叶和幼苗就会被考拉吃掉,考拉不得不挨饿。
奥特威角公园担任10年管理者的弗兰克·弗提拉提到,奥特威角弥漫着考拉死亡的气息。人们可随处见到考拉倒在秃树下,因此植树也应纳入管理计划。考拉对澳大利亚商业、业至关重要,但它们的过度繁殖正在毁掉自己的栖息地,这一切让人很心痛。
2004年,维多利亚州埃克尔斯山国家公园的大约2000只雌性树袋熊首先被注射“避孕药”。无独有偶,南澳大利亚州的袋鼠岛2004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全岛共有3万多只考拉。专家说,其中的2万只是“必须予以毁灭”的,否则被毁坏的将是全岛生态环境。
这边给考拉避孕、安乐死,那边说数量不足以支持繁衍后代,实在是考拉听了都会流泪。
解读
什么是功能性灭绝
有专家认为,所谓功能性灭绝,指的是一个物种由于种群数量衰退,不足以承担起生态功能,同时,其种群规模已不足以自我维持。也就是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的生物,只能苟延残喘,眼看着自己的物种没落、衰亡,个体越来越少,直到找不到配偶,无法繁殖后代,然后,彻底消亡,哪怕立即对其野外种群进行保护,也难有复兴的希望。功能性灭绝是实际灭绝的前兆,而实际灭绝则几乎是笃定的结局。
在我国,有关功能性灭绝最著名的例子,是有“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鱀豚。这是一个惨痛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长江流域还有400头白鱀豚,到1990年为200头,1995年已经不足100头,到了1997年则锐减为13头,到1999年仅剩下5头!2002年,是我们最后一次确切拍到野生的白鱀豚,同年,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琪琪”也病死了。自此,白鱀豚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2006年,为了确认白鱀豚的生存状况,多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沿着长江进行了长达38天的考察,结果一无所获。2007年,著名的学术期刊《BiologyLetters》发表了多位科学家联名的题为《Firsthuman-causedextinctionofacetaceanspecies?(首例人为原因导致的鲸类灭绝?)》的论文,宣告了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
之后,这一结论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并在多篇论文中予以确认。即使如此,在民间仍有颇多争议,并且仍有人试图找到白鱀豚的自然种群。(综合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