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4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当后一种来源受到损害后,广大英国储户立刻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夜以继日地围在诺森罗克银行的窗口挤兑取款,他们担心自己的钱放在那里不可靠。诺森罗克银行于2008年2月被国有化。诺森罗克银行的例子表明,欧洲对“次贷”丝毫没有免疫力,数个不动产泡沫由此而发展,英国有,西班牙有,爱尔兰也有。
英国的不动产泡沫是与美国平行发展的。在10年间,英国的房屋价格上涨了200%。房屋抵押贷款占国内产总值的比例由60%上升为83%,而个人负债率则上升到107%,比美国还要高。然而,最大的泡沫还是在爱尔兰。在90年代,由于爱尔兰加入欧盟并使用欧元,同时也由于美国的大量投资,这个国家在欧盟的队列里从排尾一跃而站到了排头。
爱尔兰的房价上涨速度比美国还快,在10年间差不多增长了250%。房屋抵押贷款使用量每年平均增加25%,几乎达到1000亿欧元。但到2006年,爱尔兰像美国一样,放贷者的节日结束了,相反,他们被前所未有的困难紧紧缠住。
同样的景象也出现在西班牙。在2000年至2007年之间,西班牙的房价上涨了200%,每五个新创造的就业中就有一个是在建筑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不动产泡沫瘪了下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破灭了的时候。2007年,西班牙的房屋出售量减少了27%。2008年,该国的不动产价值下跌了75%。时至今日,那里卖不出去的房屋多达200万套。
许多权威人士曾断言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均属枉然。信贷危机到了2008年的春季才真正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这次危机程度之重、来势之猛、扩散之广,足以连带整个金融系统一起坠落。这一特点是在3月出现的。当时,旗下已有两个基金垮掉,而美国所有大银行都曾给其大量贷款的美国贝尔斯登投资银行,被摩根大通集团所收购。
收购行动需要大约300亿美元的公共财政支持,美国中央银行为此提供了援助。至此,所有信贷机构、房屋抵押贷款专业银行,或大量投资于“次贷”及其衍生产品的基金,均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困难的冲击。由此可以确信无疑的是,不动产抵押危机也将使银行自身的关节脱臼,也就是金融系统运转失灵。贝尔斯登曾是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
但它过度介人“次贷”市场,这使它负债率高筑不下。它拥有的资本与债务相比,是1美元对35美元。它的债务实在太高了,以至不能让它破产。于是由摩根大通将其收购,每股收购价格还不到2美元。而在2008年年初时,它的每股市值还曾高达65美元。同月,美国凯雷资本公司(凯雷集团的子公司)也向法院申请破产。这一基金背负200亿美元的债务,其负债率同贝尔斯登一样高。这是整个金融系统可能被传染的另一个预兆信号。
2008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由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接近1000亿美元。从此,向地狱坠落的速度令人头晕目眩。7月,美国第三大储蓄和房屋抵押贷款银行-印地麦克银行集团再也抵挡不住冲击。储民们争先恐后地前去提取存款,不过几天的时间就取走了13亿美元。该银行随即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所收购。
印地麦克的命运只不过是一个开场戏,另外两个更大的美国抵押贷款银行紧接着也陷入困境,它们就是美国联邦国民房屋抵押贷款公司和联邦房屋抵押贷款集团,简称“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集团。这两家银行成立于大萧条刚过之后,在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半壁江山。但其手中债务也堆积如山,数额高达1.6万亿美元,比其资本多50倍。
2008年的9月将永远留在投资者的记忆中。这是金融史上最糟糕的一个月份,是一个最动荡不安的月份。美国的信贷危机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其触发信号是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实行托管,因为这两家银行在一个季度之内又亏损了30亿美元。为保证这两家机构的清偿能力,美国政府动用了2千亿美元的拨款。这一实际上的国有化之举是美国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救援行动。
起初,股市对这一救援计划的反应是喜形于色。但当美国政府特别是其财政部长保尔森对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不施任何援手的时候,这种喜悦就转瞬即逝。那是在9月15日,此前的一周里,雷曼兄弟银行遭受到有史以来的最大亏损。用美国中央银行行长伯南克的话来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救助该银行虽然“有心”,但却“无力”。对全世界来说,这种拒绝表明,美国政府的储备已消耗殆尽。
其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因为美国最大投资银行破产本身使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任何救援计划的代价。美国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曾进行谈判,试图拯救雷曼兄弟银行,但徒劳无功。美国历史上最大和最严重的破产案终于发生了。好像要证明美国投资银行的时代即将永远结束一样,美国的美林资产管理集团也在同一天宣布破产。
幸运的是,美国最大的柜台银行美国银行出面接管了它。现在只有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家银行还没有沉入水底。但其最终避免灭顶之灾的代价是地位的改变,它们不再是投资银行,而变成银行控股公司。这一转变使其置于金融调控者的直接监管之下,从而可以向美联储请求援助。无论如何,这场“大屠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到9月中旬,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从地球上消失了,它们或者破产,或者被收购,或者变成了传统的银行机构。
美国银行体系遭到如此规模的被迫重整,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真是让人始料不及。银行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远远不是。9月17日,美联储收购了世界头号投资公司——美国国际集团。该集团拥有1万亿美元的资产,雇员达10万人之多。对它的收购价是850亿美元,股值则按80%计算。最后,美国政府还是要向该集团注入数百亿美元。然而人们仍未能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
此后不到10天,破产就轮到了位于西雅图的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助银行。它被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售价可怜到不足20亿美元。但是,旨在阻挡这场灾难的全球性金融救援计划仍然迟迟不能问世。最终美国政府迈出了一步,提出一份“困境资产救济计划”。可惜的是,这一高达7千亿美元的计划把重点放在收购有毒产品上,而不是对四面楚歌的银行进行资本重组。这一计划在9月23日提交给参议院,但没有受到最热烈的欢迎。
经过数次拖延之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国会勉强于10月3日予以通过,但对其做了许多修改。然而这一计划最后失败了。有毒产品最后并未被收购,而紧急做出的资本重组决定又毫无信心。股市下跌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在10月6日,各大股市遭受了1987年危机以来的最大下挫。投资者们举手投降了,股价崩溃了。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这一心理大关。欧洲股市和银行指数也直线下滑。
在美国银行系统被金融重灾打趴在地、银行之间的交易几乎停止之后,大西洋彼岸立刻惊恐万状。不过,危机在欧洲大陆改变了性质。使欧洲银行陷入困境的不是缺少偿还能力,而是缺少流动资金。如同人们可预料的那样,欧洲开始陷入了一个金融动荡时期。第一个登台领舞的国家是丹麦。8月24日,账面标红的罗斯基勒银行被国有化。
英国也随后掀起了越来越快的国有化浪潮。应该说,年初对诺森罗克银行的国有化已定下了基调。继之而来的是布拉德福宾利银行(9月2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哈利法克斯银行(两家都在10月3日)。此外,国家还以“相当大”的份额参股另外两家大银行——劳埃德和巴克莱。9月28日,比荷卢最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富通集团也敲响了警钟。三国一起拟定了一项救援计划,但富通最终还是被拆散。
荷兰部分被国有化,剩余部分被售予法国巴黎银行。比利时丧失了本国最大的银行机构。两天之后,德克夏银行也呼唤救援,其主要原因是它拥有一个活跃于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市场的分支机构。几周之后,荷兰和比利时政府被迫又向其他银行注入大量资金,其中包括荷兰国际集团和比利时联合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