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同基金_国际新闻

美国共同基金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4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前言: 以共同基金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行业是美国资本市场最深度的参与者。自 1924 年美国首只现代意义的共同基金成立以来,近百年间美国共同基金业已成长为占据全球基金业半壁江山、规模近 30 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美国共同基金行业是如何演进的?对比美国,中国基金业发展又处在什么阶段?美国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基金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一篇,主要追溯了 20 世纪初至 80 年代初, 美国共同基金行业起源和缓慢成长的历程。详见报告。
  一、发展早期:起源英国,财富累积、投资需求下沉的产物
  共同基金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 整体来看,共同基金是英国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百年发展,居民财富累积之下,投资需求由富人阶层向中产阶级下沉的产物。 1868 年,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英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契约型基金,也是公认的现代投资基金的雏形——“海外和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
  与英国类似,美国在 19 世纪中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美国又抓住契机,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厚积薄发。 至 1910 年,美国已在综合国力层面成为世界第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的大量累积,同样提出大量的投资需求。 1924 年“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 成立, 见证了共同基金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过渡,成为基金史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
  MIT 在美国乃至全球基金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基金组织形式和投资理念的变革。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英国契约型、封闭式基金, MIT 为开创了公司型、开放式基金的先河。另一方面,作为一只开放式基金, MIT 必须随时应对赎回,令其对于流动性的关注远远高于封闭式基金,导致持仓主要集中在大盘股。
  二、蓄势期: 30 年代至 80 年代初
  1、大萧条后到 40年代末的萧条期。 30 年代美国股市崩盘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 对刚刚起步的美国基金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 MIT 这样持仓以大市值股票为主的基金产品也未能幸免。大萧条期间, MIT 的净值一度折损超 8 成。 “大萧条” 后, 华尔街开启了由“自治”向“法治”的进程。 而金融监管的持续完善、收紧,以及战争阴云下资本市场长期的不景气,让美国基金业在新生后不久,便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萧条期。
  2、二战后到 70年代初的缓慢发展期。 二战后美国经济开启“黄金时代”,带动股票市场繁荣,美国基金市场规模也取得了显著的扩容。 1945 年至1970 年,美国共同基金总规模从 12.8 亿美元,增长至 476.2 亿美元。在此期间,美国诞生了诸如富达(1946)、 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1947)、联博(1967)等一大批投资者们耳熟能详的基金公司。此外,巴菲特也于 1956 年创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3、挣扎求生的 70年代。 整个 70 年代美国都受困于滞涨,利率水平大幅抬升, 美国股市也陷入长期横盘。 1966 年 2 月至 1982 年 8 月,标普 500 指数基本持平,考虑到期间通货膨胀达到 175.35%,实际收益率不到-60%,更甚于大萧条时期的-50%左右,对于居民财富形成极为严重的侵蚀。 资本市场的低迷,同样导致了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停滞。 从 70 年代初至 1978 年,美国基金规模基本持平,期间甚至一度缩水。 在整个基金业都在挣扎求存的时候,货币基金的诞生,最终挽救美国基金业于倾颓,更培养了美国居民投资基金的习惯。
  风险提示: 1、 美国基金业发展基于特定环境, 不一定符合国内需求; 2、美国基金以公司型为主,不同于国内以契约型为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