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_国际新闻

日本明治维新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49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下面就由 告诉大家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吧!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具体措施随后,新政府迁都东京(旧江户),建立明治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候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为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第三,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经过明治维新而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帝国清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3]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
明治维新的背景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层的武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的收入大部分也是从封地中获得的;中层的武士称为平侍,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享受较高的俸禄;下层的武士,分为足轻——担任像信差或士兵这种角色、陪臣——上层家族的家臣、乡士——即地位比较低的乡村武士。事实上,从平侍阶级开始,想单凭俸禄富裕起来的武士已经很困难。下层的武士的经济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比武士的地位更低的农民和商人,所受到的压榨也可想而知。
经济上,从18世纪早期左右开始,各藩国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尴尬状况下,于是统治者通过加重农民赋税和要求武士捐款等方式解决财政问题。在19世纪,日本多数地方,农民要缴纳35%~45%的税。与藩国相似,幕府也是赤字累累,到1837-1841年为止,幕府的年度赤字已经超过了50万两[1]40。同时,由于商人组织和垄断经营能带来巨大的收入,所以有时藩国甚至直接给商人经营垄断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下层武士和农民越来越贫困,他们的不满也越积越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藩国和幕府在19世纪四十年代进行的针对经济的“天保改革”。然而,幕府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这加快乐幕府的衰弱;然而某些藩国,如萨摩和长州,却通过成功的改革增强了力量,积累了能与幕府对抗的力量。
外部方面,1853年7月8日,美国人佩里率领美国的漆成黑色的舰队来到江湖湾口,用坚船利炮向此前一直闭关锁国的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力。在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威胁之下,日本人大为震惊,只能答应了打开国门通商的要求。次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在此之后,荷兰。俄国等列强蜂拥而至,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像对待中国那样对待偏安一隅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冲击极大打击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人民,日本人无法容忍外国赤裸裸的侵略,攘夷这个念头在武士阶层中深入人心,武士们提出“尊皇攘夷”的口号,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官员,袭击西方的外交人员和船只等,却在严厉的镇压下失败。然而失败之后,尊王攘夷运动就转变为旨在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
文化上,18~19世纪,“兰学”在日本盛行起来。当时日本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这里的“兰”指荷兰,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掀起了学习荷兰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热潮,大量荷兰书籍涌入日本。日本人在这一阶段吸收的西方文化,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正可以用一个“内忧外患”完美概括。这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状况。两国同样需要改革,能够使自身强大起来与西方抗衡和解决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的改革。
明治维新内容
对于明治维新的过程,这里并不打算详细展开。一是历来对明治维新的时间跨度没有定论,而来维新的内容繁多,影响巨大。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回到日本的权力中心。此前,天皇一直是幕府的傀儡,无法掌握实权。重新掌权的天皇,在当年4月6日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并在次年迁都东京。
新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政治上,先是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再而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消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在经济上,新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不遗余力引进西方科技。同时他们推行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政府曾低价甚至无偿帮助发展三菱公司。教育上,推行资本主义的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同时排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陆军效仿德国,海军则效仿英国,并实行义务兵役。文化上则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新政府的很多举措意义深远,如1889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它赋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国会。
明治政府对维新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一次大型的官员出访可以看出: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这次的出行几乎动员了日本高级官员的一半,出访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耗费之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接近两年后,这些回国的官员,无疑为日本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短20年时间里迅速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国家,但同时,被认为是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明治维新和它确立的可谓扭曲的国家结构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同戊戌变法一样,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这次变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改革。它实行资本主义,但是却保留了有着最高权力的君主,推行中央集权。关于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使然。这些要素可以说互为因果。
一、日本拥有一个庞大而逐渐没落的武士阶级。武士们的特殊在于,他们的地位要高于一直为社会奉献血肉的农民和商人们,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18、19世纪兰学的盛行极大影响了武士阶级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变得开明,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中下层的武士接近社会底层,他们比大名和将军对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了解。同时,武士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19世纪上半叶,武士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差,他们对藩国和幕府已经十分不满,生活变得穷困,地位大不如从前。占武士阶级大部分的中下层武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之后来外国的入侵,幕府的软弱无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士们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权,他们信奉尊皇主义,事实上武士在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有了武士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布全国,这使得明治维新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相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变法,但事实上维新派并没有像武士这种强大的阶级撑腰,他们势单力薄,改革阻力重重。二、明治维新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不满和力量。在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们对于官僚的压榨已经忍无可忍,事实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农民起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局势之下,藩国和幕府的实力其实大为下降,平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得人心更是使得政府无法恢复实力。但其实,农民不可能领导资本主义改革,他们并不欢迎资本主义,他们同时还赞同封建阶级制度,只能说,他们在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农民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重要。拿中国来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中国同样发生了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挣扎十几年之后仍然逃不过被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绞杀的命运。
三、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维新之前已经比较强大。之前提到过,藩国和幕府为了度过财政困难,给予了商人很大的权益,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极大充实了这个以前生活在封建阶级最底层的阶级。而没落的武士们,有部分也放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从商,如明治维新第一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的祖辈,就从武士转为商人并获得了成功。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必然要有新兴而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就开始了,然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得厉害,发展很慢。这当然与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度强弱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将在下面叙说。
四、日本的封建政体使得改革容易实行。在维新之前,日本虽然是一个封建国家,但是它保留了藩国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千年以前就被中国抛弃。中国实行的是行省制度。相比较藩国的王,行省的省长的权利无疑很小。中国的集权显然比日本更为强大,封建势力的强大使得革新难以进行。日本在维新之前,藩国和幕府之间早已有了嫌隙,幕府势力衰退而藩国势力强大,这使得推翻幕府的统治变得相对容易。五、日本的文化是维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日本人热爱学习别人,这早就在中国的唐代就体现出来,当时的日本远赴中国求经取道,大力学习中国文化。知道今天,我们还能再日本人的生活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像无处不在的汉字,奈良的唐代风格建筑等等。所以,当历史走到了交叉路口时,日本人面临着继续学习中国还是学习列强推行资本主义的选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强者。虚心好学使得外来文化能够很容易融入自己,有的人甚至认为日本的文化就是各种文化交融之后产生的。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日本人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治维新最后确立起来的政体里看出来。改革后的日本,天皇得到最高的统治权,他有着接近封建时代的王的特权,这在推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很少见,即使是注入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也并没有像天皇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人会反对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天皇就是神之化身,日本人可以推翻幕府,但从没有人说过要推翻天皇。这一点十分独特,在二战中,所有日本士兵都为了天皇而战,因为天皇说是正确的,那就是正确的,所有人可以为了天皇而义无反顾捐躯为国。有些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好战的军国主义的煽动。然而日本在失败之后的投降则说明了一切。当天皇的投降诏书下达之后,所有的日本人都放弃了抵抗,前一刻,还有很多人叫嚷着让美国人付出代价,诏书下达之后便再也没有声音。毫无疑问,在明治维新中,天皇的掌权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因为是天皇,所以深得人心,很多人甚至不会去怀疑天皇的正确性。百姓们都信任着天皇,所以改革容易实行。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在人们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就微乎其微。人民并不相信皇帝,反而会推翻皇帝。失去了改革真正作用的主体,改革必然失败。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