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在中使馆装窃听器_国际新闻

澳大利亚在中使馆装窃听器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50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澳情报安全部门对中国大肆开展技术窃密活动由来已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驻澳大使馆在修建过程中,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借机“暗动手脚”。使馆投入使用后,中国有关部门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建筑内部被澳方安装了大量窃听器材。
包括当时最先进的拾震式窃听器和高频低频电磁感应式窃听装置,几乎覆盖了每层楼板,甚至连使馆储藏室也未能幸免,以至于中国政府只能在澳重建使馆。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至今仍未停止对中国驻外使馆的技术监控和窃密。
 
在中国从事间谍情报活动时,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十分谨慎小心,使用了各类间谍器材,设法规避中国执法部门的侦查。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自以为隐秘的间谍活动最终露出马脚。
△ 从澳秘密情报局间谍身上起获的情报经费、间谍工具和地图
△ 中国驻澳使馆发现的窃听装置现场
在29日的外交部发言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
“五眼联盟”情报合作长期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外国政府、企业和人员实施大规模、有组织、无差别的网络窃听、监听、监控,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澳大利亚作为“五眼联盟”重要成员,一贯热衷在有关国家开展间谍情报活动。此次披露出来的情况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据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披露,澳大利亚对华情报工作一般采用两种形式:
一种是利用各种合法身份为掩护,以各种名义接近中国驻外机构和海外华人,想方设法刺探情报、策反人员。
另一种是为防范所谓的“中国间谍威胁”,澳大利亚安全情报部门对在澳华人和中国使领馆进行严密监控,许多华侨受到澳大利亚安全情报部门的约谈、骚扰,被要求为澳安全机构和情报部门提供华人社区和中国使领馆的情况,甚至有人被发展成线人,在澳情报部门的指使下,入境中国搜集情报。
此前,澳大利亚政府与媒体曾频频指责被中国情报部门“渗透”。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曾在其新闻调查栏目“四角”中播放一部长达47分钟的专题片“权力与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如何渗透澳大利亚”,声称中国政府在澳有一个间谍网络,危害澳国家安全。
事实上,作为西方著名情报联盟“五眼”的重要成员,澳大利亚的人力情报和技术情报一向十分活跃,而中国恰恰是其情报活动的首要目标。
有中国国家安全机关人士说,“在国际隐蔽斗争领域,澳大利亚扮演的从来都不是受害者角色。他们一边大肆对华开展情报活动,一边却‘贼喊捉贼’地无端指责中国对其开展间谍活动,逻辑十分滑稽可笑。”
搞窃听,都有哪些花样?
2013年G20峰会主要会议结束后,据国外媒体报道,俄罗斯在向各国元首分发的礼品 (u盘和手机充电器)中安置了窃听装置。俄罗斯方面对此予以否认,称此报道别有用心。   
事实上,在赠送给对方的礼物中安装窃听装置,早在冷战时期便已成为情报部门搞监听的常用手段。那时候掌握核心机密的重要人物们不仅要提防说漏嘴,还要时时检查自己周围的场所甚至是随身物品,因为谁也说不准“第三只耳朵”——那个微型窃听器藏在哪里。
△ 1960年5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小亨利·卡伯特·洛奇公开展示克格勃在美国驻苏大使馆内木制美国国徽上安装窃听器的位置
那么搞窃听,都有什么“花样”呢?我们来看一下。
可疑的电茶壶
1968年,一支到访英国的苏联特技飞行队为表’善意”,送给英国女王一只特制电茶壶做礼物。这只红、黄两色的茶壶高两英尺、装饰华丽。女王的母亲十分欢喜,遂放于巴拉莫尔行宫的客厅内把玩。
转眼40年过去了,没人注意过这只默默无闻的茶壶。英国反间谍专家在2008年进行一次检查时,却对它起了疑心。他们发现,茶壶使用的一些电线看起来“和二战坦克使用的很相似”,整个茶壶可能是个设计精巧的窃听器。
反间谍专家的推断吓坏了皇家成员。因为这只茶壶在巴拉莫尔行宫的客厅待了将近半个世纪。如果是窃听器,那么女子与首相或者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以及皇室成员之间的私人交谈,将一字不漏地被人听走了。
最终,在安全人员的建议下,女王母亲的这只心爱的茶壶被移出巴拉莫尔宫。白金汉宫发言人拒绝就此事发表看法,因此外界无从知晓茶壶内是不是真的藏有窃听器。
不过很多人认为,这只是英国人的杯弓蛇影,因为有传言称,时任首相布莱尔的电话受到了美国人的监听,所以英国人看什么都不放心。一位美国海军情报军官称,在美国人的监听名单中,布莱尔被化名为“阿佐利”,其私人电话的通话内容会被美国国家安全局记录并保存下来。
 
镇纸里头有机关
其实,怀疑收到“窃听器礼物”的英国人也干过类似勾当。据军情五处原副处长彼得·莱特在《抓间谍的人》一书中透露,他曾亲自参与过监听苏联驻伦敦大使的“礼物计划”。
当时,军情五处准备制造一只克里姆林宫形状的镇纸送给苏联大使。镇纸内藏有一个小型无线电发射器,可清晰地将室内谈话传到监听者耳中。如果苏联大使把这只镇纸摆在办公桌上,那么军情五处就等于挖到厂钻石。
不过,这个镇纸最终没能发挥预想的作用。因为苏联大使虽然收下了礼物,但却把它小心地锁进库房。那里能听到的,恐怕只有耗子磨牙的声音……
皮鞋不“单纯”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克格勃”制作了一款后跟里藏有微型发射器、麦克风和电池的“间谍皮鞋”,拔下鞋跟上的一枚白色钉子,就可启动这套秘密装置,这双鞋的主人也就变身为“移动窃听站”。
据称,罗马尼亚情报部门从“克格勃”手里得到这款“间谍皮鞋”后,便用到了美国驻罗马尼亚的外交官身上。他们安排使馆服务人员偷偷把该外交官的普通皮鞋换成了“间谍皮鞋”,并启动了窃听装置。
 
这一办法屡试不爽,直到使馆安保人员在用无线电搜索机做例行检查时,突然听到了大使同别人的谈话声。反间谍专家们围着大使检查了好久,最后脱下他的皮鞋,才发现罪魁祸首。如今,这款“间谍皮鞋”已被作为“经典间谍工具”,收藏在美国的国际间谍博物馆。
 
抽水马桶长“耳朵”
作为“克格勃”的对手,在制作秘密窃听装置方面,美国中情局也毫不示弱。据称,他们每年用于窃听的经费至少有80亿美元,所以制作出来的“小东西”也分外高端。当其他国家还只是把窃听器变成纽扣、钢笔或者皮鞋后跟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把跟踪器或窃听器做成一片阿司匹林,让特工吞进肚子里去了。 
美、苏两国还把制作窃听器的高端手艺运用到联合国。“联合国大厦的几乎每个角落都会藏着一只窃听器,”前秘书长加利和一些联合国官员都曾公开抱怨。他们的办公室、汽车都不是安全空间。甚至还有“重口味”的特工连纯属私人空间的卫生间也不放过,把窃听器装到抽水马桶上。
路灯不是路灯
但相较马桶,最“阴险”的窃听装置还是出于英国安全部门的"Sigard”系统。这套开发于2010年的监听设备通常安装在街道两旁的路灯上,其微型高功率的间谍麦克风以“聆听”路人的谈话为己任。而且窃听器与摄像头相连,一旦捕捉到激进谈话或反社会谈话,监控摄像头就自动对准声音源,通过变焦,对谈话现场进行拍摄。
据称,“Sigard”系统已被安装在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考文垂等5个城市的街道路灯上。英国媒体无奈地报道,走夜路的人以后要小心了,虽说碰不到鬼,但难保发牢骚时不会被路灯“抓到”。所以,还是闷头赶路吧。
有人援引一本著名小说中的话称,“一旦市议会或警察有了窃听私人谈话的权力,那么公正公平就无法得到保证。”但很快又有人打趣:“嘘,小心被路灯听到,抓你进去!”
石头不是石头
其实,将窃听或监听设备巧妙地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物品中早已有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特工就把一个窃听器藏在一截人造树桩里,“种”在莫斯科郊外的树林中,用于窃听苏联导弹系统的雷达和通信信号。截获的信号先会被“树桩”储存起来,之后再发射给从空中经过的美国卫星。
2005年12月,俄罗斯特工还在莫斯科郊外发现了一个伪装成石头的“高科技通信装置”。这块“石头”外表看起来就是块普通的石头,但打开后却另有玄机:里面装着一个微型发射机,可与旁边的人通过掌上电脑交流信息。不过,这块“石头”显然厨量不太过硬。据监视它的俄罗斯安全人员透露,他们有一次看到英国情报官员假装在灌木丛中方便,但实际上却是在调整“石头”的内部系统;还有一次,英国人干脆把“石头”抱回大使馆,进行修理。
在监控了一段时间后,俄罗斯安全人员逮捕了一名频繁在“石头”旁边走动的本国人。审讯后发现,该名男于正是被英国情报机构招募的间谍。
臭虫不是臭虫,猫也不是猫
窃听器再先进、体积再小、藏得再隐蔽,也需要有人把它放到窃听目标附近去,执行这个任务的特工是有危险的。但如果把窃听器藏在动物或昆虫身上,让它们自动跑到目标身边,则会安全得多。
早在越战时期,美国人就发明了一种“臭虫侦察法”。他们用飞机把背上绑着超微型发射器的臭虫撒在北越的丛林里,希望利用它对人体汗味特别敏感的特性,去寻找潜伏的越南游击队员。臭虫顺着汗味爬到游击队员身上后,背上的超微型发射器会被激活。收到信号的美军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游击队员的藏身之地。可惜臭虫并不理解美国人的苦心,几乎没给美军传回什么有用的情报。   
间谍史上最著名的一款“活体窃听器”是中情局的“间谍猫”。这只绰号“声音小猫”的猫咪被植入一个窃听器,中情局希望它能前往重要人物的窗台或公园长椅边,窃听别人的谈话。但没想到这只猫肚子——饿就会“溜号”,“声音小描”计划不得不半途而废。
一位前中情局官员透露,“他们炮制了一只怪物,一遍又一遍地对它进行测试,可它只要肚子饿,就会从窃听现场溜走。在一次窃听实验时,这只描被一辆出租车轧死了。可笑的是研究人员一无所知,仍然坐在汽车里的窃听接收仪器前,等待它发回信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