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_国际新闻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53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世界自然基金会(英语: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缩写:WW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成立于1961 年,总部位于瑞士格朗。WWF 在全世界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拥有 6000 多名全职员工,以及超过 500万名志愿者。
WWF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的生存环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减少人类对这些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作为第一个受中国中央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WWF 在中国的工作始于 1980 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40 年间的保护项目已覆盖物种、淡水、海洋、森林、气候变化、食物等九大领域。
1名称含义
“WWF”起初代表“World Wildlife Fund”(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
1986年,WWF认识到这个名字不能完全反映组织的活动,于是改名为“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不过美国和加拿大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名字。
最初的缩写“WWF”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唯一且全球使用的名字。该缩写从1961年以来已被大部分人认知。
2历史沿革
六十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阶段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朱安利.赫胥黎。他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也曾帮助建立了一个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1960年,赫胥黎前往东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该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活动的顾问。回到伦敦后,赫胥黎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以警告英国公众。他在文章里指出,如果人类以如此的速度去破坏动物栖息地,捕杀野生动物,那么该地区的野生物种在20年内就会毁灭殆尽。赫胥黎的文章立即在英国引起轰动,公众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赫胥黎收到许多公众的来信,其中包括一位名为维克多•斯托兰的商人。他在信中指出可以创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筹集保护自然的资金,但斯托兰指出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亲自创办这样的组织。赫胥黎于是与英国自然保护组织总干事鸟类学家马克斯•尼科尔森取得联系。
1961年,尼科尔森召集了一批科学家和公共关系专家,均赞同成立斯托兰所建议的基金会。由于新成立的基金会计划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携手合作,而此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总部迁到瑞士日内瓦湖北岸莫尔日的一个小镇,他们决定将基金会的总部设立于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十分欢迎。在双方合作协议书上这样写到:“我们将共同努力,去唤起公众的意识,让世界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于1961年9月11日正式作为慈善团体登记注册。世界自然基金会第一个国家计划于1961年11月23日在英国建立,爱丁堡公爵担任主席。12月1日,美国也继而成立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机构,接着是瑞士。
196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印度阿萨姆邦上西隆高原地区的佩济先生资助131美元,以保证其能够前往卡奇沼泽地区去调查印度野驴的现有数目。佩济找到了870只。到1975年,这种野驴的数目降到了400只,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该地区设立了野驴保护区,到八十年代中期,野驴的数目已超过2000只。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西班牙政府联手购买了瓜达尔基维尔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带,并建立了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
七十年代
从创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就认识到人们为该组织捐款因为他们想为自然保护直接做些贡献。人们不希望自己的捐款被用在机构管理上。
1970年,荷兰伯恩哈特王子(后来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的主席)为该组织建立了一个牢固而独立的经济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设立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被称为“1001:自然信用基金”。为此一千零一个人每人捐款1万美元。从此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总部便可以用这个款项的利息作为机构管理的开支。因此当197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印度政府开展拯救老虎计划时,公众得到保证他们的捐款将直接被用来拯救这种被看作神圣但却面临灭绝的老虎。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为此建立了实施六年老虎保护计划的专门机构,并设立九个老虎保护区。随后印度又增加了六个保护区,尼泊尔增加了三个,孟加拉国一个。
两年后,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了保护热带雨林的活动。该组织筹集资金并帮助中非、西非、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几十个热带雨林建立起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1976年,另一项“海洋必须活着”的保护海洋计划展开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为鲸、海豚、海豹这些海洋动物设立了海洋保护区,并看护海龟的繁殖地。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开展了“拯救犀牛”的运动,他们很快筹集了一百多万美元的款项来对付犀牛偷猎活动。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动植物以及诸如象牙、犀牛角的买卖活动使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创建了一个控制野生动物交易的机构。这个名为TRAFFIC(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的组织是于1976年在英国首先设立的。1979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捐助者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了一处现代化的办公楼,它位于日内瓦和络桑中间地带,日内瓦湖畔的格朗。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世界自然基金会已从一个关心濒危动物和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生态团体发展成为一个关注所有自然保护问题的世界性组织。有些组织者已认识到,最重要的是将发展与保护联系起来。
八十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这项由联合国秘书长签署的战略在世界34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展开。它意味着人类走向自然保护的新步骤,并显示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从这一战略的开始,5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出各自的国家战略。一个通俗的版本《如何拯救我们的世界》也已用多种语言发表出来。1981年,当爱丁堡公爵代替约翰•劳通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时,该组织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一百万长期支持者。1983年,随着自然保护邮票收集活动的展开,捐款数额迅速增加。
1985年,该组织促使国际社会延缓捕鲸行动,并争取在南极洲为鲸鱼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域。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认识到它原有的名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已无法再反映该组织的活动范围。于是该组织将名称改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以表示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分支机构仍然沿用旧名。
九十年代
从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重新制定了其战略计划。扩大之后的战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保护的主题,并将组织的工作归划为三个独立的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对自然资源和持续发展利用的观念、以及减少浪费性消费和污染。九十年代的战略还减少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导化,以增加与当地居民的合作
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功地开展了限制象牙交易的国际活动。1992年,它与其他组织共同促使各国政府在巴西里约热对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化和气候公约。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时还与其他各民间环保团体保持着联系。它尤其重视与当地居民合作,解决各地迫切的自然保护问题。
在赞比亚卡富埃平原地区,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当地政府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地居民接受训练成为保护野生沼泽羚羊的一支力量,他们看护并报告这种不断锐减的羚羊的数量,由于当地居民保护措施得力,羚羊的数目如今不断增多,并可以通过捕猎淘汰一些弱者。通过向打猎爱好者收取的费用又重新用于社区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上。
3组织宗旨
使命与愿景
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
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为此我们致力于:
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
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的消费行动
核心价值观
正直(INTEGRITY):我们践行原则,同时也呼吁他人遵守原则。我们需要秉承正直、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实事求是、以科学为指导,确保原则的落实和演进。
尊重(RESPECT):我们尊重我们所服务的人员和社区的声音,以及他们的认知,并努力确保他们有权享受一个永续未来。
合作(COLLABORATION):我们发挥协作与创新的力量,克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勇气(COURAGE):我们通过行动来展现勇气,哪里需要变革,我们就朝着哪里努力。我们鼓励机构和个人解决自然和地球的最大威胁,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
4发展情况
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协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成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六人委员会,三名成员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另外三人来自新组建的中国环境科学协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保护工作的联系。它在中国开始了重点优先项目,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熊猫的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也因此成为在中国开展实地工作的第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
1985-1988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大熊猫以及其栖息地的调查。根据这一调查,大约有1000只大熊猫在野外栖息。
1992年 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计划新建14个新的熊猫保护区,提高原有的13个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创建15个生态走廊促进不同熊猫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等到这个计划结束,60%的熊猫栖息地将得到保护。
1989-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了一系列的熊猫保护工作,包括培训,巡护和科研设备提供等,支持建立卧龙熊猫繁育中心,支持卧龙保护区五一棚区域的每月监测工作等。
1995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降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
1996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环境教育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使人口对于资源的需求不会造成对于环境的破坏;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森林项目成立。该项目旨在森林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以提供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成立;TRAFFIC开始在中国开展与野生动植物贸易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开始平武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强调在保护项目中考虑当地社区发展,以实现如何缓解熊猫与人之间的冲突;“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在中国发起。该项目旨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国中小学课程中。1996-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平武培训了300多名自然保护员工和当地政府官员,培训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测、反盗猎及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等。
1998年四川省林业厅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岷山区域的11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
2000年中国新的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节约大量电力资源,防止低于 最低能效标准的空调器在市场上销售。
2001年开展2001湿地使者行动,主题为“把知识带回家乡”,10个高校环保社团到长江项目示范点接受培训后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宣传湿地可持续利用的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区域-秦岭山脉开始实施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森林认证工作组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制定中国的森林认证政策;TRAFFIC中国项目成立;600多只天鹅返回青山垸越冬;西畔山洲替代产业初现成果,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2002年14块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确认为全球第71份献给地球的礼物,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份“礼物”;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陕西省林业厅签署协议,新建13个自然保护区及5条生态走廊。该项目旨在将秦岭区域破碎的熊猫种群重新联系起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四川大熊猫保护通讯创办,成为四川省各熊猫保护区间的一个有效交流平台;中国国有林首次获得FSC认证,共计420,000公顷;包括长江项目在内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投资大自然”项目正式启动。这个新启动的长江项目主要工作区域在湖北,目标是恢复沿岸湖泊与长江的联系。
2003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正式在北京启动并举行首次工作会议,计划在未来的二年里给中央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如何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建议书;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秦岭项目的推动下,陕西省政府批准新建5个熊猫自然保护区和5条生态走廊,使秦岭的熊猫保护区域超过15万公顷。这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确认为“献给地球的礼物”;
2005年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森林和贸易网络的一部分,中国森林和贸易网络也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该网络旨在促进承诺负责任的森林经营单位和购买林产品公司之间的市场联系;9块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0个;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动创建的 “长江论坛”在武汉启动。来自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交通部、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及长江干流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高层代表首次共聚一堂,共商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大计。
运作方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始人认为,组织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在各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于是该组织展开了国家计划项目,在各国所筹集的基金的三分之二转交给瑞士莫尔日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以此来开展国际间的项目活动,其余的则归各国分支机构支配。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起初的三年里,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各种生态保护项目筹集并捐助了大约一百九十万美元,其中大多数是由个人捐赠的。例如,在英国《每日镜报》上登载的一篇关于这个组织的文章,使得英国公众在一个星期内就捐款达6万英镑。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多数资助项目都比较小。世界自然基金会早期还为肯尼亚马萨马拉禁猎区提供了一个推土机和旋转割草机;资助哥斯达黎加对白蝴蝶猴的调查;帮助国际鸟类组织韩国分会主席金教授参加在纽约的国际会议和在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国家公园大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对诸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组织这样的国际性组织捐赠资金的数目都比较大,它同时也资助查尔斯.达尔文基金会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开展的一些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仍在支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态保护工程,并帮助厄瓜多尔政府建立了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以控制新的物种对岛上原有物种的侵害,同时建立了研究、训练和教育计划。加拉帕戈斯群岛可以作为生态与科研、保护和谐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
•196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的科托多纳纳国家公园是西班牙帝鹰和山猫最后一片生存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支持着这片湿地的保护,并强烈反对给沼泽地进行排水,用来灌溉海岸农田和扩大旅游设施的建议。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野生动植物贸易调查委员会已发展成为跨越五大洲,拥有15个分支机构的网络团体。它在说服各国政府保护物种,加强控制野生动植物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作为一个各国政府愿意与之合作的民间团体的形象表明,这个组织在为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中所施加的影响和力量恰当分寸。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各国政府的和善关系使其能够开展“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在此交易中,许多国家的债务款项被转而用来作为该国自然保护活动的资金。这种"债务换自然"的交易已在许多国家进行,其中包括厄瓜多尔、菲律宾、波兰、赞比亚。
•1986年,作为该组织25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了世界五大宗教的领袖来到意大利的历史名城阿西西进行为期两天的聚首。之后,宗教领袖们宣布自然保护是他们各自信仰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导致了一个国际保护网络的建立,包括七个宗教在内。通过这一网络,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宗教团体一起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经费来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始终认识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与政府、环保团体、当地社区和成百万计的人们的密切合作,得到了他们在经费和道义上的支持才使得世界自然基金会能够成功地在全世界开展自然保护活动。个人捐款一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每年个人捐款占其经费总数的60%
从事领域
WWF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及生物的生存环境,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减少人类对这些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从成立以来,WWF共在超过150个国家投资超过13000个项目,资金近100亿美元。
WWF每时每刻都有近1300个项目在运转。
这些项目大多数是基于当地问题。项目范围从赞比亚学校里的花园到印刷在您当地超市物品包装上的倡议,从猩猩栖息地的修复到大熊猫保护地的建立。
WWF在中国的项目领域也由最初的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WWF目前在中国的工作区域包括:
1.北京:打击非法野生物贸易、森林、食物、环境政策、气候与能源、绿色金融
2.上海:淡水资源保护、环境教育
3.深圳:海洋保护、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
4.武汉:长江中游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物种保护(长江江豚)、环境教育
5.成都:濒危物种保护(大熊猫、雪豹)、淡水资源保护
6.长春:濒危物种保护(东北虎)、淡水资源保护(黑龙江流域生态区)、可持续农业和草原保护
7.长沙:淡水资源保护
8.西安:濒危物种保护(大熊猫)
中国办事处
长沙项目办公室:于1999年成立,致力于第三期的“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覆盖区域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四省在内的长江中游地区。
昆明项目办公室:于2000年成立,致力于在滇西北地区开展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及在中国西南开展贫困与环境项目的研究、示范和相关政策倡导工作。
拉萨项目办公室:于2001年成立,主要工作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和反偷猎能力,人兽冲突的预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遏制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非法贸易等来加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成都项目办公室:于2002年成立,致力于长江上游和岷山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和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项目。
武汉项目办公室:于2002年成立,致力于长江中、下游河-湖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阻隔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西安项目办公室:于2002年成立,致力于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项目办公室:于2006年成立,主要工作是与上海市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网络,推动更多的企业参到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来。2007年7月以来,还负责“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在中国的总体协调及相关模块在长江河口地区的实施,具体的行动包括“河口综合管理”、“上海水源地保护示范”、“低碳城市建设示范”等。
东北项目办公室:于2006年成立,曾经称为哈尔滨项目办公室、长春项目办公室,2011年8月更名为东北项目办公室。WWF中国东北项目办公室与WWF俄罗斯远东办公室及WWF蒙古项目办公室共同致力于黑龙江流域生态区保护。中国东北项目办公室项目区涵盖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将WWF旗舰物种东北虎及栖息地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致力于黑龙江流域森林、湿地、淡水生态系统保护。
西宁项目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具体负责开发、实施、监督、评估WWF在青海的项目活动,并协调与当地合作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主要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牧区社区参与保护的方式来加强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开展公众保护意识提升活动,遏制亚洲大型猫科动物非法贸易。WWF在青海着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项目。WWF的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玉树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区域的其它保护区。
5中国项目
物种项目
WWF在中国的工作开始于保护大熊猫。1980年,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四川进行大熊猫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国家林业局成功合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随后制定了全国大熊猫保护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999年,WWF与国家林业局又共同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所获得的科学详实的数据为中国日后大熊猫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WWF还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西部开发对熊猫栖息地影响等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为WWF的实地保护项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项目在帮助当地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试行了当地社区发展替代生计的开发,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王朗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偷猎巡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以及周边社区的发展等方面,已成为保护区管理的典范,,并为大熊猫的野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2002年,WWF将平武ICDP项目扩大到整个岷山景观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使大熊猫保护工作由单一点上的保护,发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个岷山的区域性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目标的新阶段。同年,WWF还启动了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限秦岭山系的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项目覆盖了整个秦岭地区,项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有效手段和机制,以及可持续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
进一步推动黑龙江流域跨境保护工作
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
2019 年 7 月 28 日 -29 日,WWF 与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林业大学等合作伙伴共同在哈尔滨举办了“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来自俄罗斯、越南、印度、尼泊尔等 19 个虎豹分布国和 10个国际组织的 300 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针对大型猫科动物种群监测技术与国际标准、种群及栖息地恢复技术、保护景观资源配置技术、人兽冲突解决技术及建立全球猫科动物保护研究,专家网络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研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虎豹跨国境保护合作哈尔滨共识》;共识对加强虎、豹跨境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多方将在四个重点方向共同探寻虎、豹保护:加强虎、豹种群监测、栖息地保护与恢复,以及打击非法盗猎等。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的大型猫科动物,尤其是虎、豹的保护工作成效。
呼伦贝尔边境蒙原羚种群数据调查
20 世纪 50 年代初,蒙原羚在中国分布广泛,数量约 50 至 60 万只。到 20 世纪末,数量锐减至 8000 余只。然而 21世纪初,国内并没有关于蒙原羚最新的可靠调查数据。2020 年 8 月,WWF 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呼伦贝尔边境蒙原羚种群调查项目。调查显示,呼伦贝尔地区蒙原羚冬季种群 7746 只,夏季种群 569 只。蒙原羚作为中蒙俄三国合作达乌尔生态区项目的关键目标物种,WWF 与合作伙伴将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保护工作。
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
2020 年 11 月,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 2020 年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WWF、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等湿地保护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科研单位的150 名代表齐聚年会,深入探讨了湿地 保护的四大方向:湿地管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和自然教育;分析和总结了保护的问题与经验,交流了国内外成功案例。年会明确了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的工作重点:以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不断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扩大保护视野,从而提高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的力度和成效。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成立于 2019 年,是一个具有国际保护特点的湿地保护网络,填补了东北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空白,它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内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向好未来。
淡水项目
湿地与淡水保护
WWF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湿地与淡水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也成为WWF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先后在湿地恢复、湿地替代生计、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重建江湖季节性生态与水文联系、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宣传教育、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倡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兰分会的支持下,“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首先在湖南启动,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开展湿地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工作,通过发展湿地替代生计、促进社区共管、协助建立保护区并不断提高其能力、宣传教育等途径,推动洞庭湖地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支持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总结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以此推动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工作。
在此项目的影响下,2002年汇丰银行(HSBC)通过其“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WWF在湖北启动了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为目标的“恢复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开展了湖北省湿地保护网络建设、推动“灌江纳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联系、实施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白鱀豚和江豚栖息地的天鹅洲故道群湿地保护等项目,这些工作将为恢复江湖联系、探讨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设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保护网络与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网络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WWF建议并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共同资助成立了“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该课题组于2004年10月向国务院提交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议报告,为促进中国流域水资源、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治”出谋划策。报告中建立“长江论坛”的建议已被27家单位采纳,首届长江论坛于2005年4月在武汉成功举办,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一致赞同通过对长江流域实施综合管理,来确保实现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大目标。
WWF一直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推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制订与优先项目实施等,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支持湿地类保护区的基础调查、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等。在WWF的协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国两次新增23个国际重要湿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个国际重要湿地被WWF总部评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与国家林业局、上海市农林局合作开展“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项目”,探索“国际重要湿地”的建设与管理;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组织了2004年、2005年长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鸟调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国际重要湿地的提名工作准备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WWF还与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来连续组织“湿地使者行动”,分别以“把知识带回家乡”、“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追寻通江湖泊”、“生命之河:从高山到大海”、“还长江生命之网——长江行动”等为主题,在全国各地系统地开展了湿地科普与宣教活动和调查工作。累计参与竞标社团有226个,有131个大学生环保社团、1500多名师生成为湿地使者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足迹踏遍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0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湿地地区的基层干部与群众。
森林项目
森林的发生和发展时代,距今已有6亿年的历史,经历了裸蕨类草丛、小型森林和蕨类森林,最终发展到今天被子植物占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态环境始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时,森林的砍伐即已开始。随着农田的开垦、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断发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从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1973年到1998年开展的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反映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积
量从86。56亿立方米增加到112。67亿立方米。但是,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后,并且与森林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断流、地质灾害频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恶化的现状,增加森林资源及其质量,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在内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长期影响将不断体现。
WWF北京办事处林业项目结合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在长江上游岷山地区以及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开展了大熊猫和东北虎栖息地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向国内介绍并引进了最新的景观保护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保护区、提高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区和企业参与的共管机制,使呈现破碎化的栖息地得到连接和恢复。同时,为了提高中国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把森林认
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引入中国,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国内标准,帮助森林经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减少中国进口木材需求增长对南美、东南亚等天然林丰富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WWF北京办事处成立了中国森林贸易网络(CFTN), 鼓励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从事木材贸易和生产的厂商,通过加盟全球森林贸易网络组织,促进合法采伐和贸易,推动可持续森林经营和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与此相关的大豆和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也是林业项目的工作重点,旨在鼓励有影响力的厂商通过参加圆桌会议承诺促进有利于森林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
推动可持续林业经营,倡导森林友好消费选择
WWF 助推中国 - 加蓬两国签署林业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9 年 9 月 4 日,在 WWF 的积极推进和持续努力下,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加蓬水森部签署了林业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渠道、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达成了共识。此文件的签署预示着两国将在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加蓬是我国在非洲地区最重要的林产品投资和贸易国之一。过去 10 年中,WWF 以加蓬为依托,积极推动加蓬中资企业负责任的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 并 立足于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支持我国参与全球森林的保护工作。同时对外介绍中国在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案例,帮助非洲国家解决面临的森林问题,向非洲国家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未来 WWF 将会继续努力,将中非森林治理推向新的高度。
消费友好,选林所选
全球范围内,森林破坏的风险与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息息相关。毁林威胁可能来自农牧业——如牛肉、大豆和棕榈油生产中不负责任的扩张;以及林业——如对木材的不可持续采伐,纸浆林和橡胶林的不合理种植。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的责任。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包括原材料生产商、交易商、产品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能为实现“零毁林”出一份力。
在此背景下,WWF 于 2020 年正式发布“选林所选”倡议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宣传,呼吁企业和公众做出对森林友好的选择,助力可持续生产、消费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主要推动两大行动方向:护林有选 : 如果你是商家,请采购、生产有益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让更多人了解产品背后的森林保护故事 ; 如果你是消费者,请选择原料 ( 纸、木材、大豆、肉、棕榈油等 ) 来源可持续的商品。赋林新生 : 请关注并支持 WWF 的森林和景观恢复项目,通过科学的方式恢复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功能,重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
“选林所选”倡议在由 WWF 主办的“森林对话——有滋有‘未’有森林”可持续论坛上发布。活
“森林对话——有滋有‘未’有森林”可持续论坛
“森林对话——有滋有‘未’有森林”可持续论坛(3)
动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各方代表跨界沟通,进行圆桌对话,分别从“多方协作,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和“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消费”两个话题方向开展交流,共同探讨企业可持续供应链和可持续消费,以及森林可持续与供应链、金融、零售、政策等不同维度的关联。
教育
“人类是可持续性发展关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一个健康而有价值的人生。”——《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正式提出后,即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变革的呼唤,意味着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调整即意味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为全世界人民把一个听起来抽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转为现实”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们将社会理想转为现实的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了解到威胁人类未来的世界问题:如贫困、环境恶化、健康、冲突和人权的侵害等之间的复杂而互相关连的关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将掌握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建设一个认知人类尊严的人道的、平等的、和关怀的和谐社会。”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实现WWF的最终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之时,就创建了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原环境教育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项目始终贯彻“能力建设、资源开发、政策影响和网络构建”的工作策略,并通过与中国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高校学术科研机构,社区,宗教团体以及地方相关NGO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国的正规教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
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在中国开展的项目有“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青少年爱水行动”、“香格里拉河流与湖泊”、“巴珠可持续社区”、“滇西北社区能力建设”、“藏东社区保护与和发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时,该项目也为WWF 在中国的其他项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并承担资源开发、经验总结和成果分享的职责。
能源与气候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
“我们现在对减缓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越少,未来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0.74摄氏度;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两倍,北极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亚地区的干旱趋势加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时间和强度增加,强降水和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热带飓风的强度加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比工业化前约高3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再次证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90%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致。众多独立的研究表明,人类只有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才能避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全球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决定必须在近几年内达成。
紧迫性:需要在未来五年内,真正落实推动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迟都会加大减缓气候变化的难度和成本;
推动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
发起企业气候行动共同体 引领企业实现气候雄心
2020 年 12 月 11 日,WWF 企业气候行动共同体(Climate Business Hub,简称 CBH)正式启动,进一步引导企业设立具有雄心的减排目标、探索可再生能源采购及应用的实践、宣传低碳创新技术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此次发起的企业气候行动共同体将包括绿色电力需求行动、科学碳目标和气候创行者三大项目,全方位多维度帮助多样的企业用最适合的方式发起气候行动。CBH的搭建将帮助企业拓宽国际视野、对接气候及能源领域专家、追踪政策动态、设计转型方案、了解减排技术,并积极给予企业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探索面向 2060 碳中和城市治理之道
WWF 在中国长期关注城市的低碳创新发展,通过支持城市低碳路径研究、搭建城市交流平台、打造试点、推动中国城市参与全球低碳城市评选等,助力中国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2020 年 12 月,由 WWF 主办的中国低碳城市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代表参会,通过报告成果分享、经验交流和研讨等方式讨论城市低碳发展创新实践研究成果及相关经验。
搭建可再生能源加速器圆桌 加速东南亚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
2020 年 WWF 联合 WWF 英国、韩国、越南、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办公室共同倡议发起“可再生能源加速器圆桌”,旨在搭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共商共建等方式,探索积极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助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圆桌以实现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为目标,着眼于南南合作领域所涉及的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领域,推动区域能源转向 100%可再生能源。同年 9 月,“圆桌”系列会议的第一期—— “中国 - 越南可再生能源投资”的网络研讨会正式举办。
野生物贸易
TRAFFIC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创建于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贸易研究项目,其目标是确保野生物贸易不会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
TRAFFIC 总部在英国,全球共设立了21个办公室,形成一个全球性工作网络,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野生物贸易监测组织。TRAFFIC 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协助CITES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开展工作。在这方面,TRAFFIC已积累了近30年的经验。
1996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TRAFFIC East Asia)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2001年在WWF办公室设立中国项目,即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在中国的项目力求以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为切入点,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医学界、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药用动植物的使用逐渐找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药用资源贸易。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强调TRAFFIC在野生物贸易过程中的预警作用,通过定期的市场调查,对可能因贸易导致濒危的野生物种,提前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贸易不造成物种的濒危。
每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将定期出版通讯,介绍濒危动植物资源的现状,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交流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贸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过在中国开展的各项工作,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希望能够为制止非法野生物贸易、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与国内外各个不同的组织一同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穿山甲保护升级
穿山甲作为一个因栖息地破坏以及长期被食用等原因而导致濒危的野生物种,是世界上被非法贩卖规模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根据 IUCN 数据,2016 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 50 万只穿山甲被非法贩运和交易,其种群因此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自 2016 年 起,WWF 通 过 线 上 及 线下市场和消费者调研,了解国内穿山甲非法交易和穿山甲消费的情况。基于对一些重点城市的市场和消费者的观察和分析,自 2020 年 2 月开始,WWF 开展了多次保护穿山甲的倡导活动,并呼吁提高穿山甲的保护等级。2020 年 6 月,穿山甲保护领域迎来了利好消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由国家二级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与此同时,中华穿山甲从 2020版中华药典品种名录中被移除。这些措施为穿山甲保护开启了希望之门。WWF 将进一步支持政府和执法机关落实穿山甲栖息地保护、种群恢复和加强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WWF 携手腾讯看点宣传共同保护穿山甲及其栖息地
2020 年 6 月 5 日“ 世 界 环 境 日 ”, WWF 携手腾讯看点及其 2.4 亿用户,通过“有爱•共存”公益传播项目,邀请撒贝宁和周深一起为保护穿山甲发声。借助视频及创意海报等视听方式,普及穿山甲生存现状和生态意义,全方位唤起人们对于生态平衡及保护穿山甲及其栖
息地重要性的认知。项目获得线上曝光量超 2100 万次,并在北京、上海的楼宇及深圳的公车站投放智能屏及户外广告500余块。
知名文化学者马未都与 WWF 共同呼吁 “拒绝消费象牙制品”
2020 年 7 月 -9 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文化学者马未都,于第九 个世界大象日之际,向出境旅游和千禧人群呼吁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保护 野生大象并成为大象守护者。WWF 邀请马未都出演公益广告短片,旨在让目标 受众了解野生象的生存威胁,并提示在出境游时拒绝购买、非法携带和运输象牙制品回国,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WWF 运用腾讯大数据及多维度精准定位能力,利用腾讯旗下最为活跃的社交媒体投放朋友圈广告。广告覆盖全国 20 个城市,曝光量超过 2 亿、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2 千万以上。其中 70 万用户对此广告做出自己的承诺“不购买象牙制品”。互动数据证明公众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和热情为大象保护点亮明灯。
全球气候行动
全球协作,走向哥本哈根,实现中国的低碳未来
气候变化给人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在未来50年内,全世界必须改变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的领导人制定良好的政策,并迅速行动。
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为工业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具有约束性目标的国际法律文件。所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将于2009年12月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行协商。这次的全球新协议是我们使全球气候变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机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在与许多合作伙伴——民间社团、政府、社区和私营部门共同努力,以实现公正、有效、科学的全球气候协议。
WWF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的期待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为使全球实现清洁能源经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性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WWF希望看到我们的领导者们就形成一个公正、有效以及科学的气候变化协议达成共识,此协议应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 到202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0%
# 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国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 为向低碳经济过渡提供便利
#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技术,以及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建设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标
海洋项目
黄海——生物多样性之海。在2006年12月发表的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的指导下,中国和韩国当地社区即将担当起黄海生态区的保护义务。2007年9月7日,为期7年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在北京启动。
保护黄海里的生命
广阔的黄海海域被中国和朝鲜半岛环绕着,其大陆架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享受着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WWF将包括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在内的460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为“黄海生态区”,该生态区被确定为WWF全球最优先保护的200多个生态区之一。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的目标是使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完整,并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电器为本项目提供了全部资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与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开接受小额基金的申请,这些小额基金将用于支持地方社团和组织的宣传保护活动。
以优先保护区为基础的行动计划
2002年7月,WWF、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韩国环境研究所(KEI)三方启动了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通过科学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关键栖息地,来确定优先保护区域。作为该研究项目的成果,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于2006年12月被公布。该图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纳。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将以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以黄海生态区为基础,支持中国和韩国的当地社区开展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愿景宣言:黄海生态区支援项目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实现如下愿景:到2020年,让黄海中所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让最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之发恢全部服务功能,造福沿海社区。
政策项目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环保组织,WWF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WWF也开始拓展其传统的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的政策领域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简称为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也承担WWF全球网络之间与中国相关的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与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WWF在2007年北京年会上发布的有关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两大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WWF期望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和关注,注重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政策项目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进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WWF中国项目办公室“五年保护发展计划(2005~2010年)”,为应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着力于以下三个主要方向:即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和贸易、投资与金融(是对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补充,目的在于“绿化”供应链环节。此外,政策项目也承担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联系和合作事宜。
开展的政策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等方面。
推动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2007年4月,WWF发布了《重新思考中国境外投资》报告。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方、产品和服务生产制造方以及消费方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向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减少中美与中欧之间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内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性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同时,WWF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对自然资源(比如木材)投资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WWF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并协调全球网络资源,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推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WWF期望与相关的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上公认的环保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推广。WWF正在与国内重要的银行合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趋势,探讨引入可持续的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WWF(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总部位于美国的环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负责研究和分析工作。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
促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 5 年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体现了政府和民众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覆盖川陕甘三省的重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27,134 平方公里。
2020年8月7日,WWF 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时限从2020年到 2025年。合作内容涵盖:大熊猫国家公园有效管理、能力建设与经验交流、以大熊猫为主的多物种综合保护、自然教育和公众宣传等多个方面。WWF 将在与世界银行共同开发的 METT(Monitoring & Evaluation Tracking Tool)评估工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适用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标准体系,未来将用于评估大熊猫国家公园各管理站点的管理能力和保护成效。
支持钱江源国家公园建立环境解说体系
WWF 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生态工作室、城市荒野工作室、绎刻自然工作室等合作机构,通过资料调研与剖析、实地考察与走访、数据整理与分析等方法,站在国际视角,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具有代表性、保护性和可传播性的环境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研发设计完成《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主题框架系统设计》及《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解说资源汇编报告》。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公园定位和公园自身资源特点,设计《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视觉方案设计及户外标识标牌系统设计》等项目产出。
WWF 助力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圆满举办
2019 年 8 月 19 日至 20 日,由青海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主办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WWF 作为支持单位,协助主持了 8 月 20 日的主要边会,同时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等多个议题发表主题演讲。
三亚、扬州加入“净塑城市”倡议
2019 年,WWF 在全球发起“净塑自然”倡议。在中国,WWF与政府、企业、公众携手共创净塑解决方案,致力于减少中国海洋塑料垃圾排放。WWF已着手在 5 个方面推进一系列的改变:开展基线研究、共建净塑城市、促进企业转型、推动政策倡导、提升公众意识。在基线研究方面,WWF 于 2020 年发布了《中国塑料包装再生现状白皮书》与《可降解塑料知多少》等研究报告,促进社会各界对塑料管理现状与解决方向的认识。
2020 年初,WWF 启动“净塑城市”倡议与三亚市、扬州市相继签约,携手探索城市净塑模式与废弃物管理优化方法。
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绿色供应链
“舌尖上的骄傲”
全世界范围内,食物的损失与浪费普遍发生,每年有三分之一本来要 用于人类食用的食物被损耗和浪费掉了。食物浪费更是关系到全球生 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如果采取行动减少 食物的损失和浪费,每年可以减排 45 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温 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8%。
2020年9月17日,WWF 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开启“转型亚洲——‘舌尖上的骄傲’”项目,共同号召中国的中小微酒店餐饮企业加入对抗食物浪费的挑战。其目标包括:促进中小微企业采 用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流程和服务,包括 真正实现食物浪费减量;制定减少食物浪费的政策提案,以提高人们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SCP)的认识,并传播知 识以进行更广泛的模式复制、加强政策 对话并支持减少食物浪费有关的政策; 通过以行为导向设计(BCD)的方法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减少食物浪费相关培训, 广泛进行传播教育,提高企业及消费者 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认知水平。
积极推动政策倡导, 促进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
2020 年,WWF 结合热点环境议题,先 后就打击非法野生物贸易、疫后绿色复 苏、“十四五”规划、《野生动物保护法》 修订等关键议题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设性 意见,并产生高级别政策影响。2020 年 12 月,WWF 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 先生接受光明日报专访,分享国际最新 保护进展以及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观察与思考。 WWF 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谈 判进程,并作为 NGO 代表多次在谈判 会议发言,分享 WWF 的立场和观点。 WWF 还支持利益相关方了解和参与联合 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进程。2020 年 2 月,WWF 与“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 盟”向《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提交有关“2020 年后全球生 物多样性框架”建议,成为唯一一份来自于中国民间组织的立 场文件。WWF 还为云南本地生态环境组织提供支持,并交流关 于开展政策倡导与公众宣传活动的经验。
加强国合会合作,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长期合作伙 伴,2020 年 4 月 20 日,WWF 向国合会提交有关“十四五” 规划的政策建议,包括在环境承载范围内设定经济增长目标、 加强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增加与 SDG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的结合等原则, 以及 10 项与 WWF 项目相关的重点工作建议。部分建议被纳入国合会年度工作报告并提交至国务院。
开展城市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积极寻找试点城市
2020 年 6 月 29 日,WWF、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与清华同衡规 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撰写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框架研究》报告正 式对外发布。该份报告探索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战 略路径,寻找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解决方案。
在公益广播节目中 展现自然之美 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2020 年 2 月,WWF 联合喜马拉雅共同 推出了一档结合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教育 和环保理念话题的公益广播节目《听!古诗中的大自然》。多位明星志愿者吟咏古诗,向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展现 大自然之美,唤起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 护的关注与责任。该节目荣获国家广电 总局 2020 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开展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生物多样性 公约》倡导系列研究项目,为落实可持 续发展目标以及“2020 年后全球生物 多样性框架”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2020 年 4 月,WWF 与 商 务 部 国 际 贸 易 经济合作研究院合作开展了《面向“昆明 目标”时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 研究项目,研究关注全球主要双边、多边 援助方对生物多样性领域提供的对外援助 资金和政策,提出了对中国未来提升生物 多样性领域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的政策建 议。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和 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代表团的认可。 2020 年 5 月 19 日,WWF 与清华大学全 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在线学术研讨的形 式,分享了成果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来自政 府、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近五十名可持 续发展领域的专家也参与线上研讨会,并 对报告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研究 报告对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测 量、监测与展望,为落实联合国 2030 年 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 年 6 月,WWF 与中科院植物研究 所合作开展了“东盟国家 2020 年后《生 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潜力与机制”的研 究项目,旨在探索在“2020 年后全球 生物多样性框架”下,更加有效划定保 护区范围、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碳汇功能双赢的新路径、新方法, 为“2020 后框架”的执行和落实提供 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 Science Advances 杂志发表。
WWF 支持中国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
WWF 支持立法机构修订和完善法律制度。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召开前夕,WWF 根据四十年来根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 域的工作实践,对野保法的修改提出主要建议。 2020 年 2 月 26 日,WWF 建议将中华穿山甲的保护级别从国家 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加强对穿山甲救助和其栖息地的 保护,严厉打击穿山甲盗猎和非法经营利用的行为并加大惩罚力 度;还建议逐步取消老虎养殖场,仅允许国际认可的科学繁育场 所,通过血统登记进行管理和有效监督,以确保虎及其身体部分 不流向市场。
WWF 针对 2020 年版《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提出政策建议
WWF 认为 2020 年版《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较好地确立了中国能 源实现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确立了能源发展领域中 多项重要的基本法律制度,有助于完善中国的能源法律体系。经过内 部征求意见和讨论,最终形成 WWF 关于 2020 年版《能源法(征求 意见稿)》的意见与建议。同时,WWF 也期待与社会各界保持沟通, 进一步在《能源法》立法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WWF 针对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政策建议
为助力绘制中国“十四五”能源发展蓝图,WWF 具体提出以下四个方 面的建议: 1. 筑牢底线思维、提升能源领域相关的全方位安全保障水平; 2. 加大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实现可再生能源转型革命的关键性突破; 3. 深化能源行业市场化和定价体系改革,助力实现能源革命; 4. 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WWF 全球森林贸易网络工作被外交部立场文件引用
2020 年 9 月 21 日,外交部发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提及 WWF 在中国的相关工 作成果——2011 年 12 月,多家企业共同签署协议加入全球森林贸易 网络(GFTN),承诺支持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和负责任的林产品贸易, 遏止非法采伐森林,推动可信赖的木材贸易认证。2015 年,9 家中国 企业与 6 家非政府组织及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森林宣言”,呼吁中国 相关企业承诺到 2030 年木制品供应链采购 100% 实现“零毁林”。 GFTN 由 WWF 创立,目的是为在全球范围内遏止非法采伐森林,推 动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保护生物多样性。2005 年 GFTN 落地中国,成 员先后包括森林经营单位,生产、贸易、加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 通过增加从管理良好的森林中获得林产品的机会,帮助企业从负责任 的森林经营中获利获益,并停止从有争议的来源处购买林产品。
WWF 森林保护成果得到外交部官方文件认可
2020 年 9 月 21 日,外交部发布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中国在行动》,系统阐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经验成就和立场主张,是面向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 约方大会的重要文件。WWF 推动中国重点企业采取承诺和行动,支持 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和负责任的林产品贸易,遏止非法采伐森林被写入 了该文件之中。其中包括 2011 年,WWF 支持多家企业签署协议加入“全 球森林贸易网络”,以及 2015 年,WWF 联合重点企业发起“森林宣 言”,保护全球的森林两项重要行动。
携手社区与行业共同保护
社区参与保护
虎、豹保护工作与栖息地周边社区有着 密切的联系,农业开垦、社区扩张、道路修建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危及 保护物种,并使栖息地遭到破坏。社区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帮助社区寻找老虎 友好型生计,WWF 走访了吉林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屯和林场,了解社区居民的生计,人兽冲突等现状。 WWF 与试点社区达成共识,在各社区发展志愿者组成“志愿保护队”参与巡护、 宣传、监督、评优等保护工作,带领全 体居民共同遵守《保护公约》,让社区居民成为保护工作的重要成员。
针对盗猎威胁,WWF 已在老虎分布区开展反盗猎工作十余年。2020 年,借鉴国 内“网格化”管理理念,WWF 升级了反 盗猎监督与评估机制(SAMAP),联合公安部门以及当地社区共同参与保护。 鼓励社区居民成为反盗猎的网格员,与 巡护员一起开展反盗猎巡护,保护当地的野生虎、 豹栖息地。2020 年,WWF 还扩大了试点范围:从 2017 年黑吉两省的4个保护区扩展到9个。WWF 还 积极尝试应用 AI 技术提升反盗猎成效。 为实现“零盗猎”的目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
一粒草籽,一份希望
2019 年 7 月,WWF 携手企业合作伙伴 伊利金典品牌,共同开展了“松嫩平原 退化草原恢复及可持续管理项目”,建 立退化草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试点。针 对当地草原面临的退化问题和盐碱化问题探索保护实践。通过建立退化草原恢 复与可持续管理试点,WWF向当地社区 展示及推广适应性退化草原恢复方法及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加强试点草场 的宣传,提高当地管理者和社区居民对 草原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推动松嫩平原退化草原的恢复和管理,推动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2020 年 10 月,WWF带领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AHEC Ambassadors)志愿 者探访了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和 WWF 松嫩平原退化草原恢复和可持续管理项目试点,并在线上线下开展 了多样的保护行动;通过以“爱不绝响” 为主题的生态保护活动,志愿者们学习鸟类监测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保护 手账,用实际行动呼吁公众参与守护湿 地、草原和候鸟。
许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却又遭受生态系统 破坏威胁的地区,同时也是当地社区居 民的家园,他们的生计和文化传统都高 度依赖于自然资源。WWF 很早就认识到, 这些距离自然最近的人们正是环境保护 的重要力量。WWF与当地社区的合作, 不仅有助于维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 态系统,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人们 的福祉,并努力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WWF可以找到切实可行、互惠互利的方式, 让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社区普法共管和宣传教育,共护长江
2019 年 7 月 31 日,世界巡护员日当天,WWF 在长江江豚保护 基地—— 湖北长江天鹅洲开展社区宣传活动。近万名当地社区 居民接受长江保护、长江禁渔等普法教育。2019 年至 2020 年, WWF 相继在湖北石首、湖北武汉、江苏扬州等长江中下游江豚 与人类社区密集重叠流域参与社区普法,探索政府、社会组织、 企业、居民的共建共管。 
2020 年 11 月 30 日,WWF 支持的湖北监利何王庙长江江豚科 普宣教中心竣工。该中心由一艘废弃的趸船改造,是万里长江 上第一个流动的宣教中心。2020 年 12 月,WWF 支持天鹅洲两 所中心小学的科普图书室建设,分别为长江江豚图书室和麋鹿 图书室,为保护区的儿童提供环境教育的机会。
多场景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2020年9月25日,WWF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套海洋 环境教育课程《守护蔚蓝》。WWF 希 望通过《守护蔚蓝》海洋环境课程的发 布,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海洋,并且 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生动教育,引领 所有热爱海洋的人们一起行动。经过培 训的讲师,可依托本课程,结合本地海 洋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本地化,在保护 区、学校、社区和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场 景开展环境教育。借此用行动响应即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COP15)的时代使命。
和沿海社区一起进行斑海豹试点保护项目
WWF 海洋项目一直关注海洋物种及其栖 息地,通过公众传播和开展在地工作等 方式,推动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和保护行 动,以惠及周边的其他物种。在黄海生 态区,WWF 联合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 大连环保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斑海豹保 护项目,建立了政府与民间机构的联防 巡查机制,对斑海豹栖息地以及繁殖期 进行定期监测,并开展海面垃圾打捞与净滩等行动以保护斑海豹的栖息地。 同时,WWF也开展了以中华白海豚与斑 海豹为代表的海洋物种保护公众宣教活 动,线下走入渔民家庭、渔村学校、城市社区,线上借助文章、视频和创新活动, 让沿海社区的人民意识到保护海洋物种 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一同加入保护行动。
 为凉山州美姑县修建节柴灶
2019 年 -2020 年,WWF 继续在凉山州美姑县为当地老百姓修 建节柴灶,配合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方针,支持当地社区 的发展,助力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2020 年 11 月底,WWF 为 周边社区龙窝乡及树窝乡的贫困老百姓新修建的 194 口节柴灶 已修建完成。至此,WWF 累计为美姑大风顶周边社区修建节柴灶1302 口。
新修的节柴灶极大地节省了柴,大量节省了当地村民的砍柴时间,并减少了油烟的排放。这既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也为提高他们的收入创造了时间条件。另一方面,WWF 在凉山的节柴灶项目与专业的碳资产公司合作,按照“黄金标准”开发成 碳减排项目,经过认证的碳减排量将会放到国际碳汇市场,由此产生的收益又继续反哺到项目所在区域,用于后续节柴灶的 新建及维护。目前,在美姑修建的第一批500口节柴灶的碳减排量已完成黄金标准认证。
推动中国环境教育行业的专业发展
WWF 环境教育项目成立于 1996 年,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实践,引入国 际理念和案例,逐步研发并推广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理论和方法 论体系,并协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各界合作伙伴整合优势,协 力推动中国环境教育行业的专业发展,共同推动自然保护领域的社会参与。 
2019 年 7 月 -2020 年 12 月,WWF 为逾 220 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绿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管理干部和环境 教育从业者提供专业培训,举办或参与了超过 200 场面向社会的线下分享和教育活动,并为逾百万名公众及相关从业者提供直接参与或了解环境教育的机会。
2020年4月,2020-2021 年度 WWF 注册环境教育讲师暨注册自然学校颁证仪式首次于线上启动,近百位注册网络老师相聚“云端”。会上,56 位辛勤耕耘在环境教育一线的老师,被授予 2020-2021年度“WWF 注册环境教育讲师” 资质, 同时,首批5家优秀机构荣膺 “WWF 注册自然学校”称号。
启动“发现身边的自然”公众 生物多样性教育项目
2019年,WWF 协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启动了“发现身边的 自然”公众生物多样 性教育项目,旨在联合国内优秀的机构和个人开发在地化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工具和 方法,并开展相关公 众教育活动,提升公 众生物多样性保护知 识和行动力。中国林学会、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农业农村部 长江办等机构和部门为项目提供了指导与支持。
为支持教育和保护行业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教育,2020 年 11 月 16 日,WWF 在中国林学会的指导下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正式发布《原野之窗》(含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两册)。《原野之窗》是全球经典的生物多样性教育课程,在北美、澳大利亚和南非等 多国推广使用。此次,WWF 中国在忠于原著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 性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文献数据,补充并丰富了中国的现状数据、热点议题和本土案例,是一套展现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专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