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作品(梁晓声简介和主要作品)
国际新闻 2022-11-24 06:54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梁晓声简介和主要作品:
1、梁晓声代表作品:《人世间》、《人间烟火》、《天若有情》、《慈母情深》、《死神》、《白桦树皮灯罩》、《看自行车的女人》、《雪神》。
2、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3、梁晓声老师,当代有名作家、学者、教授、小说家。他曾自言,如果没有其它的任何的事情的干扰,只是面对稿纸,然后手握非常流利的笔,把自己的这个感性思维或者理性思维记录下来呈现出来,那有时候还会觉得挺享受。
4、一提起作家梁晓声,人们脑海中立即会闪现出他创作的一系列反映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作品,《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除此之外,还有他创作的感人至深的自传体小说《父亲》、《母亲》以及《京华闻见录》、《九三断想》、《九五随想》、《凝视九七》等纪实或随笔作品,有人说梁晓声总是在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梁晓声走上文学道路,创作出了那么多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他笑谈正是阅读和思考,改变了他的人生。1949年,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目不识丁的母亲,就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老师,她做活儿,他们围在她旁边讲故事,她讲的故事都是非常传统的,《包公传》、《济公传》、《钓金龟》、《牛郎织女天仙配》就这样的故事而已,当然这些故事本身也影响他们,另外这些故事里边,无非就包含关于孝,孝心。关于正义,再就有的话,关于报国思想。
喜欢写作的人,大多是从阅读开始的,在梁晓声的记忆里,街头书摊上小人书曾经为他童年清贫的生活注入过难得的欢乐。你想那个年代,家里连个破收音机都没有,那怎么打发那时光,那有一本小人书,那肯定是如获至宝的,但是小人书不满足的时候,就看成人的书籍。你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就跟现在的上网一样,他们那时候,你要读到一本不好的书,是很难的,因为他出版非常有限,你拿到的任何一本书,要不是中国古代名著,要不就是西方名著,总之它是名著。整个少年时代,梁晓声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当时正是苏联文学在中国被大量翻译介绍的时候,这些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英雄主义的颂扬深深地影响了梁晓声,同时,他还读了许多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表达的人道主义关怀让他深受感动,其中,他最为钟爱的一部小说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冉.阿让作为劳改地的一名逃犯,他逃到了一个地区的主教家里,主教叫米里哀,米里哀主教看出了他是逃犯,但是作为主照照样的收留他,陪他吃饭把自己的床给他睡,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怀,你读了你就会受感染、受感动,然后你会觉得这种感动了自我的作品,它的精神,自己以后要使它注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梁晓声就展现出了他写作上的天分,从那时起,他便感受到阅读和思考给他带来的乐趣。那时他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读后感,一般来说,更多的时候其实也是观后感,全校学生一块儿看一部电影,但是可能就那五分钱,自己拿不出来,没有看见那部电影,那他只能说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但是即使这样的话,老师也会当范文来读,然而到下乡的时候,依然保持着这种写作的习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去北大荒,一个知青,一个月的工资是二十八元,相当于城市里一个小学老师的收入,虽然这份收入并不优厚,但是为了缓解家里经济上的压力,梁晓声毫不犹豫地报名去了北大荒,1968年,十九岁的梁晓声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北大荒五十四万知青中的一员,虽然身处北大荒,一望无际的荒原,但在梁晓声的记忆里,兵团知青们的精神世界却并不荒芜。那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他是作为部队的那种建制,同时部队的那种传统还有,它有兵团政治部、政治部下面有宣传处,宣传处整个负责四十几万知青的文化文艺活动,其中考虑到有热爱美术的、有热爱版画的、有热爱歌唱的,热爱曲艺的,热爱文学的,定期的每年举行一个月两个月的学习班,他会定期的脱离这个连队,去参加学习班。在北大荒,梁晓声创作的笔从来没有停下来过,那时他每写一首小诗,身边的战友就是他的第一个读者,他的作品还会被兵团的小报发表,从1971年大学陆续开始重新招生,只不过当时招生名额极为有限,生源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间推荐产生,当时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梁晓声做梦也没有想到,1974年自己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的一篇题材新颖的小说,引起了一位复旦大学招生老师的注意。那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关于环保的小说,关于森林伐木的小说,那才叫招生,他会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哈尔滨到北岸,北岸到黑河,黑河再到他们团部,这中间要四、五天的路程,终于见到他(梁晓声),然后他就会跟他来谈文学,如果换是你,哪怕他发现小说、跟你谈的话,他问的问题你都说不出来,这件事结果会是怎么样,他会觉得他有必要走这么远吗,他没有使他失望,因为他是留校的大学生,而且不是中文系的,但是凡是他能说得出名字来的作家和作品,梁晓声他都可以如数家珍地跟他来说,而且梁晓声他不隐瞒他自己的观点,那时候的谈话已经完全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他这种年龄。1974年,在这位招生老师的推荐下,梁晓声被复旦大学录取,成了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回忆起当年的心情,梁晓声说,我不知道上海有多远,也不知道去了能怎样,但总归可以跟人谈文学了。1977年,国家重新恢复了高考,而那一年二十八岁的梁晓声已经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一名外稿编辑,从那时起,他正式开始了小说创作。外稿编辑,每个月要看三十至五十个剧本,然后业余时间就是写作了,他那时候也不愿意玩,因此他那个时候早已经开始写作了,这五年的时间,他也已经不断地在发作品了,从见诸在报端的一千字的,然后一千五百字的,然后到刊物两千字的,然后就这么不断地写来。
最初梁晓声的小说创作,主要取材于身边的城市生活,那时他还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北大荒的岁月付诸笔端,直到有一天,有人主动找上门来,邀梁晓声写一篇反映兵团生活的小说,他这才开始回过头来,仔细端详那段生活,1980年,有人找到梁晓声请他写一篇反映兵团生活的小说,当时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大批知青开始返城,北大荒当地的五十四万知青仅仅有两万人留在了当地,其他人都回到了城市,面对这些阔别家乡多年的游子,城市里的人们,开始恐慌起来。至少某些城市有一种说法,叫做“狼孩儿回来了”,因为他们的前身是红卫兵,然后的话可能由于有这个前身或前史,对于这一代人的评价,社会歧义是很多的,他就觉得城市不太了解,他们在上山下乡的这十年,他们变化了,成长了、成熟了,开始反思了,至少他认为一部分是这样的。1982年,三十三岁的梁晓声发表了第一部反映北大荒兵团生活的作品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时文坛上涌现了许多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如叶辛的《蹉跎岁月》、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等,在那些作品中,普通存在着一种伤感的调子,然而《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却让人们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在小说中,梁晓声塑造了一批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责任感的知识青年形象,表达了一种青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主人公为了征服一片荒沼,最终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北大荒的感人情节,令很多人深深感动。那样的事情是太多了,就说因为自己是班长,或者是某种角色,因此身上有了一种责任,为了这个责任,独自一人夜行,从天黑一直走到天亮,冒险这是可能的,遇到狼,他也遇过这样的事情,这在兵团都没有什么,因为他们是这个是部队体制,是班排连营这样,梁晓声他就是一开始就当班长,当班长就跟当家长是差不太多的,全班战士哪怕比你高,但他是你的战士,你心须关心他,哪怕你今天看(着)到他情绪不好,晚上你要跟他谈话,要尽量问出他是什么原因,这都会变得非常本能,哪怕你不喜欢的一个战士,当只有一个馒头的时候,就你们两个人,你作为班长,肯定要掰大半给他吃,这在当年都不成为问题,都是人人都会那样做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年后,梁晓声又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让人们进一步看到知识青年在北大荒所经历的磨砺和成长过程,以及不畏强权的正直与勇气。首先那先,尤其是他的主角们,他会作为男人,他一定会是正直的,他一定会是不畏权力的,他一定在权力面前是有原则的,几乎他的所有的这个作品里的男主角都无一例外的,他们其它方面的个性可以这样或者那样,但是我们就按今天说,就是普世价值的这部分,在他们身上都是有的,那是由于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早早的,他所读过的那些文学就把这些关于人的,尤其是关于男人的普世价值很深入地、很牢牢地就注入到他的心里,他就觉得不那样肯定是不行的,我自己活着是不愉快的。
上一篇:三星堆否定了夏朝
下一篇:杜工部是指哪位诗人(杜甫杜工部是什么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