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碎”后:德国新闻业的至暗时刻_国际新闻

《明镜》“碎”后:德国新闻业的至暗时刻

国际新闻 2019-05-16 09:36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当地时间12月19日,德国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出版物之一《明镜》周刊(Der Spiegel)在其网站刊文,揭露了一则内部丑闻:该杂志的明星记者克拉斯·雷洛修斯(Claas Relotius)涉嫌捏造多起新闻事件,并大肆编造虚假报道。此事一出,舆论哗然。
目前,《明镜》周刊已将涉事记者开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取消其所获奖项。“记者论坛”则在自家网站上称,雷洛修斯向他们表示了歉意,并主动退还了4个记者奖项。”
在国内,假新闻现象也没有停止过。从曾经的“纸馅包子”和“华南虎照片”,到近几年的“网络媒体造谣乐天董事长辱华”等谣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国外信息涌入。读者和信息源的物理距离以及文化隔阂,似乎使造假的成本更低,也更难以被察觉了。
在记者严格约束自身,读者不断提高新闻素养的同时,新闻媒体也要不断反思:为何连历史悠久的权威新闻机构也被捏造的“假新闻”蒙蔽如此之久?是新闻业的大环境所致,还是内部核查的程序不够严谨,抑或二者兼具?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的评论文章,对此进行了综合编译。
新闻不是写小说
克拉斯·雷洛修斯曾是一名青年才俊,获过无数业内殊荣,包括CNN的“年度最佳记者”、德国年度记者奖,以及福布斯评选的“30位30岁以下优秀媒体人(欧洲)”。谁也没有想到,媒体圈和大众眼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会做出对报道添油加醋,甚至编造整个事件的不道德行为,也给这个创刊以来一直受人尊敬的杂志蒙了羞。


 
雷洛修斯曾获2014年CNN年度记者奖
《明镜》周刊主编之一乌尔里希·菲克特纳(Ullrich Fichtner)用“震惊”、“悲伤”和“骇人听闻”等词描述了公司内部的反应,并称这一事件是“《明镜》周刊70年历史上的最低谷”。
在大约11年的记者生涯中,雷洛修斯曾为《明镜》周刊撰写或合作撰写了55篇文章,为其姊妹网站《明镜在线》(Spiegel online)撰写了3篇文章。此外,他还为《德国金融时报》、《世界报》和《法兰克福汇报》等著名德国新闻机构撰稿。
雷洛修斯在为《明镜》周刊撰写的稿件中,至少14篇文章含有部分编造内容,例如,在一篇名为《最后的证人》的故事中,他创造了“盖尔·加迪斯”(Gayle Gaddis)这个来自密苏里州的宗教女性角色,她一生的使命就是参加美国各地的死刑处决。《明镜》周刊称,这篇长达五页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伪造的。
他甚至捏造了一篇关于叙利亚难民儿童的报道,并发起公众捐款,如今将面临“私吞善款”的指控。上周,在面对指控时,雷洛修斯承认了自己多次捏造事件的罪行。他说,多年来,同事们对他的工作越赞赏,他就越“害怕失败”。
 
《明镜》周刊的最新一期,封面上印着其创刊格言“讲述事实”(Tell like it is.)
在谴责雷洛修斯本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审视“叙事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这一报道形式。近年来,叙事新闻越来越受欢迎。但一些人认为,这种新闻实际上增加了欺诈和造假的可能性。
“纯粹主义者认为,叙事新闻模糊了记者提供‘客观事实’和‘主观解释’之间的界限。”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新闻学教授卡斯滕·莱因曼说道。
这是一场“叙事新闻的危机”。他说:“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是否过度强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并潜移默化地引导作者去润色自己的文章。”
他还讲述了自己担任新闻奖评委的经历:“近年来,人们倾向于让‘叙事故事’变得完美,总是在追求看似天衣无缝的合理性,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细节。”以至于有些人忘记了报道不是写小说,而是记录真相。
岌岌可危的媒体公信力
尽管《明镜》周刊解雇了雷洛修斯,并向读者发表了一篇长篇道歉信,但分析人士和资深记者仍认为,一家被视为德国调查力、影响力最大的杂志竟曝出如此丑闻,可能会给新闻界带来巨大连锁反应。
被社交媒体戏称为“明镜门”(Spiegelgate)的此次造假事件,持续时间长达7年,涉及的报道有数十篇,是德国战后最大的新闻丑闻之一。在公众对媒体信任度已经很低的如今,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为记者,雷洛修斯不仅试图从捏造的报道中获得不正当利益,更违反了“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
他曾捏造了关于“一名被错押在美国关塔那摩监狱的也门囚犯”和“明尼苏达州一小镇将特朗普推上总统宝座”的故事。美国驻德大使也因此批评《明镜》周刊在报道中掺杂“反美”情绪,并指出该新闻机构存在“内部偏见”。
 
《明镜》周刊曾多次刊登讽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杂志封面
尽管《明镜》周刊对此表示反驳,并称对特朗普的批评是源于他的政策而不是固有偏见,但面对自家记者凭空造假的事实,这一说法对公众已经并不那么有说服力。
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是以看戏的心态评论着,各种半真半假的流言被大肆传播,大西洋两岸的民粹主义者抓住了这次机会,恐吓主流媒体,试图败坏媒体行业的整体形象。
在丑闻曝光后,极右派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lternative for Germany party,简称AfD)成员将主流媒体称为“Lugenpresse”(“撒谎的媒体”)——这是20世纪20年代纳粹掌权前使用的一个词汇,目的是否定媒体的意义,从而摧毁现有的公信机构。
“对德国新闻业来说,这是黑暗的一天,”德国之声广播公司(Deutsche Welle)主编伊内斯·波尔(Ines Pohl)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欧洲的中心,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就像我们看到匈牙利和土耳其等地对媒体的攻击一样。而各地的民粹主义者将会对这个结果举杯欢庆。”
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天内建立起来的,但仅仅一次造假丑闻,就足以对整个新闻业的环境造成重创,且难以恢复。我们应该想到,造假行为伤害的绝不仅是《明镜》周刊一家媒体,而是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日积月累的读者信任。这对于它们来说也是一个警示。
“其他暂时没有曝出造假丑闻的媒体,一定要意识到读者信任是一件宝贵的东西。任何让政客或极端分子抓住并利用的把柄,都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工作人员卢卡斯格雷夫斯(Lucas Graves)表示。
对于此次事件,媒体专家一致认为,《明镜》周刊摆脱丑闻的唯一可能途径是:全面披露丑闻,并将内部调查结果公之于众。目前,该杂志内部已经准备成立委员会调查此案,但造假行为是否能彻底杜绝,依然是未知数。
到底哪里出了错
你可能会认为,是《明镜》周刊不重视事实核查,才导致造假的发生。实际上,他们拥有数十名审查员的豪华阵容,很少有刊物能与其相媲美。尽管这些人会在所有报道发表前检查一遍,但仍无法避免被掺假的新闻(甚至完全虚构的事件)所蒙蔽。
格雷夫斯表示,在《明镜》周刊和其他高销量刊物的事实核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拼写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述,但很难检测出故意捏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审查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与信源进行二次核实,也就不能证实一些信息的准确性了。也就是说,大部分新闻媒体的事实检查程序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造假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默认记者和编辑之间存有最基本的相互信任,并在此基础上运作一切。但出了这件事后,或许应该做出改变。这样的检查体系还是太薄弱了。”作为《明镜》主编之一的菲克特纳说道。
同时,格雷夫斯也指出:“像这样完全造假的案例确实很少见,所以倾尽人力物力去抓这样的案例可能并没有多大效果。”相反,他建议对一些报道进行“事后检查”。在发表后定期联系一些消息来源,看一看有没有潜在的投诉——很少有当事人投诉关于自己的故事,所以主动去问是很重要的。这样既能改善未来的报道质量,又能揭露不为人知的捏造内容。
对雷洛修斯的案件来说尤其如此,因为他的报道主角基本都是外国人,无法接触到德国杂志。最终,他的造假也不是被读者揭露,而是他的同事胡安莫雷诺(Juan Moreno)。他曾和雷洛修斯合作撰写了美墨边境的自警团的报道,但莫雷诺很快就开始怀疑他的同事在捏造事实。
 
雷洛修斯与莫雷诺合作关于美墨边境的报道“猎人的边境(Hunter’s Border)”,其中含有大量捏造内容。
“雷洛修斯所撰写的故事结尾提到了民兵向平民开枪”莫雷诺在接受《南德日报》(Suddeutsche Zeitung)采访时表示,但相关照片最初是在第二稿中出现。“当我看到有人朝平民开枪的时候,我不会把这样重要的信息放在第二稿,这看起来更像是编造的情节。”
他向《明镜》的编辑委员会提出他的怀疑时,还曾遭到阻挠。为了寻求真相,他在没有得到编辑同意的情况下,私自返回了美国南部,与雷洛修斯声称采访过的人们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没有任何人接受过雷洛修斯的采访。
令人遗憾的是,新闻媒体本应是反映社会、揭露内幕、针砭时弊的一面“明镜”,如今却因为个别记者职业道德和底线原则的缺乏、过于追求形式和细节而事实检查程序却不严谨的错误倾向,以及更多的内部结构性漏洞,使主流媒体的受信度遭受质疑。
当《明镜》不再是“明镜”,或许比起靠夸张来吸引眼球的故事,我们更应该从踏实地记录、探究每一个细节的真实性开始做起。只有镜子本身是明亮的,鉴出的人间百态才更真实、更令人触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