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医疗设备企业在中国经历黄金时期
国际新闻 2020-12-13 20:40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德国的医疗设备企业正在中国经历它们的好时光。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采访的卡尔史托斯、蔡司集团等多家德国医疗设备公司表示,它们在中国市场正在经历其他市场所未见的增速。这种快速增长,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它既有赖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和总体医疗开支的增加,也离不开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耐心的投资。
制造业是德国的名片,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生长的土壤。在中国开启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际,这些德国医疗设备公司在华投资热情不减。数家德国医疗设备企业扩展了投资版图,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拥抱中国市场,这将为其长远成长打下基础。
增长最快的市场
中国市场贡献了公司全球近16%的销售收入,卡尔史托斯中国董事总经理杨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卡尔史托斯是一家成立于1949年的德国公司,它既是内窥镜的发明者,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内窥镜设备公司。
如果从这家德国家族企业2006年落户上海张江算起,它用了14年的时间将中国变成了它的第二大市场。现在卡尔史托斯在中国有500名员工,产品覆盖全国超过4700家的二级、三级医院。
内窥镜已经是外科手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按照种类划分,它可分为硬式和软式内窥镜,前者主要用于腔体(腹腔、胸腔等)诊疗和手术,后者则主要适用于人体内自然管道(喉管等)的检查。
内窥镜领域的技术进步照亮了微创手术的发展道路,它使医生在很多情况下不必打开病患的身体,只需要通过1-2厘米的切口即可开展手术。这大大减轻了病患承受的手术痛苦,也缩短了病患术后康复时间。
美国是医疗开支最大的经济体,它也是卡尔史托斯等医疗器械市场的最大市场。中国在医疗领域的开支则在快速增长,政府卫生支出从2003年的1117亿增长超过13倍至2018年的16339亿。
这拉动了器械厂商的增速。杨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卡尔史托斯在中国市场的增速远远高过其他国家,增速接近美国的两倍。
感受到这种增速的还有德国的蔡司集团。蔡司集团早在1957年便已经进入中国,这家公司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工业质量解决方案、以及开发显微技术等。
在疫情之前,中国已经是它增速最快的市场。疫情期间,中国一跃而成蔡司在全球的最大市场。
即便没有疫情影响,蔡司在中国市场收入最终也将超越美国。蔡司的中国CEO中国区总裁兼CEO Maximilian Foerst进博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以医学影像见长的德国西门子医疗同样见证了中国市场的不断增长。今年疫情期间,西门子医疗的X光和CT设备需求量爆发性增长。西门子医疗在全球取得的增量蛋糕中,中国贡献了最大的份额。
投资热情不减
在中国硬式内窥镜市场取得超过四成市场份额后,卡尔史托斯希望在华业务再进一步。
12月9日,卡尔史托斯的中国区总部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它耗资2.65亿的中国总部大楼也已落成。
卡尔史托斯的亚太总部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由两幢4层大楼组成,满足行政办公需求的同时,还配置模拟医院和培训中心,以及采购、物流、售后维修等工作空间。据卡尔史托斯的中国董事总经理杨梅介绍,上海总部是卡尔史托斯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一笔投资项目。
新设施的落地,有望帮助杨梅和卡尔史托斯实现目标:从竞争对手抢市场。
在硬镜市场,德国卡尔史托斯是主导者;在软镜市场,日本的奥林巴斯是主导者。据杨梅介绍,它在中国硬镜市场大约占据46%的市场,剩下则是奥林巴斯等。中国本土的品牌还没能成为主要的竞争者。
“我们管这里叫‘技术的大脑’,希望引进更多的人才,把技术落在本地。”杨梅表示,中国人才丰富,国家政策又非常积极的,卡尔史托斯需要做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斗志”。
蔡司集团同样在加大中国本土的投资。Maximilian Foerst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蔡司在加大其位于广州、苏州和上海的生产产能。据记者了解,蔡司集团正在规划其下一个五年的在华发展。
“中国对于整个全球的研发和制造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门子医疗副总裁浦峥嵘表示,西门子越来越多的中高端的产品开始在中国做生产和研发。
中国也已经成为西门子医疗大型医疗设备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它的生产基地分布在上海、广州和无锡等地。中国是西门子医疗的CT等大型设备最重要市场之一,同时也是已经是它重要的生产基地。
目前西门子医疗在华所产CT设备的七成用于出口,浦峥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正在成为高端医疗设备的制造中心。
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的CT新基地已经完工,而它投资30亿人民币建设的诊断设备基地预期将在2023年 投入使用。
德国医疗设备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有赖于长期和耐心的投资,以及对中国发展政策的洞察。在完成对中国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大致布局之后,它们已经着手深潜基层市场。不过这并非易事,县级医院的医生往往难以得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医生的成长资源和手术技能,这也妨碍了先进医疗器械的落地。
“中国真正医疗下沉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就是培训、培训再培训和普及、普及再普及”,杨梅说,“如果有一天全中国的县医院医生都能得到一年一次的好的培训机会,我认为中国的微创事业才能真正的起飞。”
上一篇:德国宣布北溪天然气二线项目重新开工
下一篇:德国宣布提前进行全境“硬性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