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哪些顶尖技术
国际新闻 2023-05-23 14:53www.worldometers.cn最新国际新闻
据IMF及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的GDP总量为34359.9亿欧元,约为3.85万亿美元(IMF为3.96万亿美元),在世界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排名第四,德国的人均GDP达到47462美元,德国也是欧洲GDP经济总量最高的国家。
德国无论工业产品还是民用产品,都一向以可靠、耐用、质量过硬著称一世,德国人的严谨、守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特性令人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以其卓越的汽车工业而闻名于世。德国被认为是汽车的诞生地,比如卡尔·本茨和尼古拉·奥托在19世纪70年代末独立开发了四冲程内燃机,奔驰公司在1887年将他的设计安装在沙发上,产生了现代汽车。
德国不但是欧洲遥遥领先的生产及销售市场,而且还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基础设施、完整的产业链、高素质的劳动力群体。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份额,超过29%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法国(18%),西班牙(13%)和英国(9%)。
德国闻名遐迩的著名汽车品牌有六家:大众(VW)、奥迪(Audi)、宝马(BMW)、戴姆勒(Daimler AG)、保时捷和欧宝(Opel)。
下面就盘点一下德国除汽车等传统产业外的顶尖水平的科技产业。
一、德国的核能产业
德国人在世界上最先发现核能,但却是至今没有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
美国有一个发展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是二战时期著名军事计划,工程的核心三人组,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犹太人科学家爱因斯坦,而这位犹太科学家则是从纳粹德国逃亡到美国的,因此,二战德国之所以开展核武器的开发而最终失败,就是因为纳粹对包括爱因斯坦这些犹太科学家的迫害和驱逐,导致了高科技人才的流失,从而延误了原子弹计划的成功。
除人才流失因素,纳粹德国在核武器开发方面还有一个重大失败就是核材料加工厂被盟军破坏,因为当时纳粹德国从事重水生产的工厂位于挪威的莫维克尔工厂,而盟军方面获知情报后,实施了重点空袭铲除,最后将其捣毁,所以纳粹德国的原子弹计划受到重创。
二战后,根据法律约束,德国属于战败国,被联合国限制其永远放弃制造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中就包括原子弹之核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深刻反思历史,并坚定奉行和平政策,公开宣布和承诺放弃拥有和使用核武器,甚至还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因此,执行核不扩散政策始终是德国政府达成的共识,另一方面也是德国民众的理念,特别是后者是决定性因素。在德国民间,反对发展核武器深入民心,导致任何德国政治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格外谨言慎行,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德国的新能源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德国几乎是单枪匹马完成了在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完成一个全新产业的从无到有。德国无论是在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能、地热等领域,大多都是由德国公司主导,且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商业化产品开发,从公司创立到全球市场扩张。这些都与德国政府的扶植和引导有很大关系。
比如在宣布2022年关闭核电站的同时,德国执政联盟还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计划,其中有大力发展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以及改造新型智能电网等内容。德国环境部长诺贝特·罗特根曾向外界宣布:"到2050年德国的能源消耗几乎可以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迄今世界上已出炉的最宏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德国在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早在2008年德国太阳能装机总量就达到1300兆瓦,几乎占当年全球新增装机量的一半。德国已有大约0.9%的家庭使用太阳能发电装置,居民白天把屋顶太阳能电能高价卖给电网,晚上平价买电使用,德国居民成为电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德国许多城市还建立了大功率太阳能发电站。特别是在2005年,莱比锡市还建成了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德国的风力装机容量一度占世界总能力的1/3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德国执政联盟经过近12个小时的磋商就德国放弃核电时间表达成妥协。根据这一计划,德国将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
德国共有17座核电站。如果按照由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执政伙伴自由民主党三党领导层达成的最新时间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被暂时关闭的7座1980年以前投入运营的核电站将永久性停运。
德国其余的10座核电站原则上都将于2021年前关闭,但其中3座核电站可能将在新能源无法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超期服役”一年。
德国执政联盟特别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严重事故后,霎时间激化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在2011年3月福岛核灾难后不久,德国开启了弃核之路。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后、德国国内弃核舆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达成上述妥协的。核电的存废在德国始终是敏感话题。一是担心核电安全问题,大多数德国民众支持关闭核电站;二是德国用电总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核电。
2002年,德国政府通过一项“核电逐步退出”的法令,确定到2022年左右关闭德国境内全部核电站。2010年10月,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默克尔政府有关延长核电站运营期限的计划,将德国关闭最后一座核电站的时间由2022年前后推迟到大约2035年。
德国对核能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德国的第一个商业核电站于1969年投入使用。
2017年,德国核电占电力供应的11.63%,2010年为22.4%。德国工程行业巨头西门子公司于2011年宣布全面退出核电行业。德国现存的核能运营公司有:意昂(E.ON)、莱茵和能源巨头EnBW。
虽然核电产业在德国不在高度发展,但德国在核能尖端研究方面始终没有放弃。德国的ASDEX-U装置,是世界已运行的极具代表性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在等离子体温度、稳定性以及约束性能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建造的世界最大仿星器核聚变装置Wendelstein 7-X实现了更高的温度和等离子体密度、更长的脉冲,创造仿星器的世界纪录。德国还参与了欧洲联合实验环(JET)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ITER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和DEMO核聚变电厂。
二、德国的轨道交通
德国高铁建造总里程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但在列车先进性方面称得上世界一流水平,因为德国的环保型列车可以减轻对能源的消耗,是全球各国研发的方向,当然我国在此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比如最新研发的复兴号不仅在技术上获得了许多突破,在速度上也更上一层楼。
德国高铁简称ICE,又称城际特快快车,德国高铁的先进之处在于列车采用十分先进的环保理念制造的,原因是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环保的国家,因此,其研发的列车在环保上面的表现得十分出色。
德国ICE3列车平均百公里每人消耗能源不到2公升,而通常火车在半满员的条件下,平均每人百公里消耗能源是8公升,因此,极为出色的环保性能让德国的高铁技术位居全球第一,事实上,中国高铁在研发和设计上也借鉴了德国高铁的先进技术。
德国高铁技术储备不亚于高铁发达国家法国,在1988年,德国电力牵引的行车试验速度突破每小时400公里大关,达到406.9公里。但德国的实用性高速铁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建造,主要原因来自政府及公众的判断上的错误性认识:德国人认为,客运量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密布,高速公路已十分发达及完善,再修建高速铁路达不到吸引客流的目的。因此,高铁的优越性无论是日本还是从法国都被充分证明是高效的。
德国高铁,一条是1991年6月建成通车的曼海姆至斯图加特线;另外一条是1992年建成的汉诺威至维尔茨堡线。高速铁路上开行的是ICE城际高速列车,时速250公里。1993年以来,ICE高速列车已进入柏林,把德国首都纳入ICE高速运输系统。同时ICE也穿过德国与瑞士的边界,实现了苏黎世至法兰克福等线路的国际直通运输。近几年,德国正在新修一条柏林至汉诺威、科隆至法兰克福两条高速铁路。
ICE的运行速度非常快,乘坐舒适性非常好。ICE直达德国多数大城市,比如德国的汉堡、慕尼黑、柏林、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城市。德国高速列车部分列车还可通达瑞士的苏黎世和因特拉肯、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在德国乘坐铁路十分方便,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班。德国的火车站没有很大的站台,乘客来往却非常方便,不必等候。ICE(城际快线)是德国铁路网上最快最舒适的旅行交通工具,每小时时速可达到320公里,是高品质的交通工具。
德国是磁悬浮技术的“鼻祖”,拥有磁悬浮世界领先水平。比如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的 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专线全长29.863公里。是中德合作开发的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商运线。是全球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架磁悬浮专线。
德国磁浮交通具有悠久的历史。1922年,德国人赫尔曼.肯佩尔提出了电磁浮原理,并在1934年获得世界上第一项有关磁浮技术的专利。
德国早在1968就开展磁浮交通的研究。由于早期工艺条件比较低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磁浮技术的发展。1969年,德国联邦交通部、联邦铁路公司和德国工业界参与了"高运力快速铁路的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了磁浮高速铁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工业界开始了磁浮铁路的开发工作。在研究初期,德国常导技术和超导技术是并重的:
1971年,德国第一辆磁浮原理车在一段660米长的试验线路上进行试验运行,原理车采用车辆侧的短定子直线电机驱动。
1978年,德国政府决定在埃姆斯兰德修建一条磁浮试验线。
1979年,汉堡国际交通博览会,展出了一段900米长的TR磁浮铁路示范线,让世界真正接触到了磁浮列车。德国汉堡市民对75km/h速度运行的磁浮车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1980年,埃姆斯兰德的磁浮试验线正式开工。为了建造第一段线路,德国工业界组成了磁浮铁路联合体(KMT)。第一期工程包括21.5公里长的试验线路、试验中心和试验车TR06;1982年开始进行了不载人试验,并于1983年6月30日投入试验运行。同年底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为了提高试验速度,1984年决定扩建南环线。南环线1987年建成。由此,TVE的试验线总长达到31.5公里,速度增至400km/h。
1991年12月以前,在德国联邦铁路中心局的领导下,用近两年时间由联邦路和重要高校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一个工作组对磁浮高速铁路Transrapid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验和评估,专家组得出该系统在"技术应用上已完全成熟"的结论.至此,Transrapid成为世界上首次进入技术应用成熟阶段的磁浮高速铁路系统。
1993年,TR07型磁浮列车在TVE试验最高速度达到450km/h。
1996年5月9日到6月14日,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制订出了"磁浮需求法规"。
1997年4月,德国决定在柏林和汉堡之间建一条全长292公里的磁浮线,原计划1998年下半年动工,2005年投入商业运行。为此开发了拟用于柏林至汉堡线的TR08型磁浮列车。该车于1999年10月开始在TVE上进行试验。后由于新的预测认为建设新线将面临亏损的危险,2000年2月取消了计划。
中德双方合作建设磁浮线是在2000年6月,上海市与德国磁浮国际公司合作进行中国高速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可行性研究。同年12月,中国决定建设上海浦东龙阳路地铁站至浦东国际机场高速磁浮交通示范运营线。200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12月31日,经过中德两国专家两年多的设计、建设、调试,上海磁浮运营线终于成功上线。
在轨道交通方面,德国拥有世界顶级的大公司西门子(Siemens)、克诺尔,这些都是全球响当当的德国著名企业。
特别是德国西门子闻名遐迩,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创立于1847年,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
从1983年第一条全无人驾驶线路投入运营以来,西门子已经为世界上超过12个国家的16个城市,25条线路提供了先进的全无人驾驶(UTO)信号系统解决方案,累计总里程达到450公里。
2018年6月13日,西门子在德国西部克雷费尔德的铁路基地首次展示了新型高铁列车"VelaroNovo"。"VelaroNovo",这是西门子5年来的研发成果,具有突破性优势。根据统计,新高速列车的投资成本比预算降低20%,列车是按照"空管"原则设计,没有固定室内设计,可根据客户的想法设置。列车配备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可对维修、铁路状况、损坏等情况自动发出预警。"VelaroNovo"高铁列车预计将于2023年正式投产运行。
德国克诺尔集团(Knorr-Bremse),总部在德国慕尼黑,是世界领先的轨道车辆和商用车辆制动系统的制造商。克诺尔集团早在110年之前便对现代制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起到了显著地引导作用。2017年,集团的营业额达62.4亿欧元,在全球拥有约28000名员工。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轨道交通专业展览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该展会已成为全球各国轨道交通行业产品展示、技术水平和经贸合作的最佳平台。
三、德国的半导体产业
德国的德累斯顿过去的二十年以来被称为德国的“硅谷”,是德国最大的半导体基地,世界生产的五分之二的微芯片来自萨克森。“萨克森硅谷”是欧洲范围内最大最成功的半导体、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行业联合会。
提到半导体,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美日韩,事实上,德国在半导体方面的实力是不容忽视的。几乎整个欧洲的半导体贡献,德国功不可没。
德国著名的英飞凌科技公司,曾经是西门子半导体部门,在1999年4月拆分出来,总部位于德国Neubiberg,专注于迎接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高能效、移动性和安全性,为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和安全应用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
蔡司是德国半导体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值得一提的是,蔡司生产的镜头,是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的关键组件。事实上,早在2016年,全球半导体微影技术领导者ASML和德国卡尔蔡司(ZEISS)旗下的蔡司半导体有限公司(Carl Zeiss SMT)共同宣布,由ASML以10亿欧元现金收购Carl Zeiss SMT的24.9%股权,以强化双方在半导体微影技术方面的合作,发展下一代EUV微影系统。
Carl Zeiss SMT是ASML最重要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30多年来,为ASML的微影设备提供最关键且高效能的光学系统。为在2020年代初期就能够让芯片制造产业使用搭载全新光学系统的新一代EUV微影设备,ASML和Carl Zeiss SMT决定进一步强化合作关系。
蔡司集团源自于1846年卡尔‧蔡司(Carl Zeiss),是在德国东部的耶拿市创立的一家精密机械和光学小型工厂。蔡司总部设在德国西南部的奥伯科亨市(Oberkochen),全球超过25,000员工。自1968年第一次为电路板曝光设备提供镜头以来,使用蔡司半导体制造技术能可达到的制程工艺尺寸已经缩小了三个量级。
重要的是,全球大多数的微晶片都是采用德国蔡司光学技术制造的,蔡司是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产业的技术先驱企业,蔡司技术能协助制造商生产更强大、更节能和更环保的微晶片,因此,蔡司在微电子时代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德国欧司朗是世界第二大光电半导体制造商是光电半导体产品制造商。欧司朗总部位于慕尼黑,是一家拥有超过110年品牌历史的高科技公司。众多世界著名工程都选择了欧司朗的照明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产品覆盖从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到建筑和城市中的智慧互联照明解决方案。
据国际贸易管理局(ITA)数据,德国曾是欧洲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特别是汽车和工业电子产品占德国电子产业的60%以上。欧洲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大部分来自德国。
四、德国的医疗器械产业
德国是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出口国(2017)。说起“德国制造”,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汽车和机械。其实,德国同样也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上的领头羊,从注射器材,整形耗材,到尖端的电子测量仪器,在世界上都卖得非常很火。
德国医疗器械行业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医疗设备。德国的医疗器械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特别是在诊断影像、牙科产品和医疗眼镜技术等产品类别上,德国的医疗器械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德国拥有世界最著名公司西门子、博朗、Biotronik、费森尤斯等众多医疗器械制造商,德国先进的创新和高科技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令人侧目。
西门子是全球著名的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商,西门子医疗保健部门为公司创造了大约12%的销售额,并且西门子公司利润第二高的部门,仅次于工业自动化部门。
德国2016年曾经向全球出口医疗器械超过131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1.6%,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出口国。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医疗经济专家维勒尔曾经说过,德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拥有17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德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约有2/3用于出口,产品出口额甚至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欧盟,占40%左右的出口收入,第三是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且增速最快。
德国医疗器械每个国家需要的品种都是不同的。比如美国非常青睐德国的X线、核磁共振成像仪及内窥镜等。美国人更加看重德国高品质。波兰等东欧国家特别喜欢德国的心脏起搏器、透析机和核磁共振成像仪等,原因是德国的医疗器械标准全球最高。
在中国市场,德国的高端医学设备(如CT、核磁共振成像仪、内窥镜、透析机等)占据高端市场很大份额。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CT和超声设备市场的份额均为20.2%。
德国的医疗器械研发效率高于美国,因此德国医疗器械拥有非常漂亮的“成绩单”。令人称赞的是,德国每一个医疗器械产品3年后必须更新。德国是欧洲医疗技术的创新中心,每年此类专利申请达惊人的1300项左右,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德国医疗器械行业会把销售利润的8%用来研发,比西方国家平均值竟然高出一倍,重要的是其研发效率最高!德国的新器械开发费用大约800万~1000万欧元,而美国研发同样的产品需8000万美元(约合6000万欧元),在研发效率上,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说道德国医疗器械,不能不提到西门子旗下的医疗系统集团,西门子集团目前在120多个国家设有代表处,在中国就有20多家,针对不同需求推出定制服务和增值服务,还有24小时运营的备件中心。集团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6亿欧元。
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的产品大多数都是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比如CT机、核磁共振成像仪、血管造影设备、超声扫描仪、乳腺钼靶机等。位于德国克恩纳特的生产基地,记者曾经看到,工厂是全封闭的,一尘不染。从制造组装到系统调试,全部是一气呵成。
德国医疗器械在世界上拥有非常强势地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徐珊曾经说过:“在国内医院,国产与进口器械的数量基本是三七开。”进口设备占据70%。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曾经说,国际大品牌在中国高端设备领域的占有率接近90%。虽然一些国产器械性能也不错,但在三甲医院几乎没有市场,只能卖给二级甚至乡镇医院。东软医疗的产品算国产中最好的,市但场占有率仅9%。值得一提的是,东软推出的64层螺旋CT,也宣告中国CT从此开始逐渐迈向国际主流竞争行列。
但德国医疗器械制造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医疗器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价值。且核心技术、部件的研发靠单一企业难以完成,需要国家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尤其是要在生产方式、管理机制等全方位创新。
综上所述,德国制造的突出优势并不表现在价格上,而在于它的优良质量上、特别是德国产品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不夸张地说,德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资报告》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曾经指出,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因此,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订书机,在质量上都是世界领先水平。医疗器械领域仍然是出类拔萃的。德国医疗器械从注射器材,整形耗材,到尖端的电子测量仪器都一直深受世界各国医生的青睐,无疑这是德国医疗设备能销售全球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仅仅德国医疗器械呈现出令人称赞的高质量,再说起德国制造,德国的奔驰、宝马、阿迪达斯、彪马、西门子、博世等,几乎个个在世界上如雷贯耳,大名鼎鼎,都是德国高品质的代名词。
德国工业化时间其实是晚于英、法等欧洲国家,但德国人后来者居上,时至今日,德国制造惊人地拥有了2000多个国际化著名大品牌。
德国制造一个简单例子,比如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仍然完好无缺继续使用。德国建造的民用住房号称一百年也不会倒塌,体现出德国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大国工匠精神。德国的经济几乎不依靠房地产,可以说德国每一位德国建筑师往往很难拿到一个建筑项目,一旦中标,就一定会精心设计,非把它搞成一个艺术精品、让它流芳百世不可。
所以,在德国,每一个建筑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德国人建房子时,甚至会考虑到当它倒下来时,会发生很多情况,因此,造得越高的楼房, 其周围和别的建筑物的间隙就距离越大,目的是为了让楼体不会在倒下时压到其他的建筑,体现出德国人的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生命关怀。
在德国人企业哲学方面,一位外国记者曾经问彼得·冯·西门子:“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西门子回答:“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记者再问:“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管它什么义务呢?”西门子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
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首先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其次是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可见,德国人把制造的产品当成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及自觉的义务。
很少有德国人去迷恋一夜暴富,德国的极大多数企业发展都有足够的耐心,德国的企业相信高质量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做“一锤子买卖”从来不是德国人的处事哲学,德国大企业很少有造假及偷工减料的情况出现。德国更不存在多快好省及物美价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相互矛盾的,德国人认为物美就不可能价廉,因此,在德国去购物,很少有人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再比如德国人建一座桥往往比最高效的国家慢上十多倍,因为桥一旦建好,可以用上几百年都不会倒塌,德国人信奉的就是这个真理。再比如在德国,一个普通的,很小的作坊往往都拥有上百年历史,甚至几百年的历史。
五、德国的光学镜头
世界上最顶级的相机镜头几乎都集中在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比如日本的世界著名品牌佳能、尼康、索尼;德国的世界著名品牌是卡尔蔡司和徕卡。日本德国光学品牌几乎垄断了全球相机镜头高端市场,让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卡尔蔡司(Carl Zeiss)上面曾经介绍过。它从1846年创立至今已有174年历史,形成了半导体制造技术、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和光学消费品市场四大业务部门,并且是全球领先的光学与光电行业科技集团。目前的“蔡司”,就是世界领先的光刻光学元件的代名词,在芯片领域,这些元件被用于制造半导体组件。在镜片、相机镜头和双筒望远镜等领域,引领全球潮流。
事实上,在近两百年前,德国一个名为卡尔·蔡司的德国人创办了一家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它当时凭借精湛的技术,小小的车间繁荣发展。后恩斯特·阿贝博士加盟,在他的引领下,公司在先进的光学系统设计和制造领域获得世界认可,快速成长为全球光学领域的引领者。
在卡尔蔡司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经历了很多挫折。比如二战后,公司被迫一分为二,一半在西德,一半在东德。分裂后的两家公司,其技术设备几乎被美国和前苏联拿走。但在五十年代再次恢复了生产,并且开始研发的新的产品,从而又迅速恢复了元气。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一分为二的公司不仅成为各自半区的光学技术领头羊,而且成为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因为它们均致力于研究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学原理的结合,并且给全球带来了全新性能的高科技产品。到了九十年代,两家公司再次合并。
值得一提的是,卡尔蔡司在半导体领域拥有十分强悍的实力,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提供微芯片光刻的企业之一。公司年营收一度达到约449亿元人民币。德国徕卡相机公司由著名的黑石集团持有45%的股份,并且卡尔蔡司已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光学制造商之一。
德国光学镜头著名品牌有MEYER OPTIK(梅耶)、禄莱(Rollei)、福伦达(Voigtlander)、卡尔蔡司、施耐德(schneider)等
上一篇:因俄乌生分歧,德国与匈牙利外长争吵
下一篇:纳粹德国都有哪些先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