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会和会收那么多的义子呢?
义子,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拜把子,,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亲人。但不同的是,拜把子是兄弟相称,认义子则是父子相称。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说白了就是认个干亲、干儿子、干姑娘、干爹之类。
小时候看《》时,对第八条好汉、守护大隋江山的印象比较深刻,但并不是关注他的武艺,而是对他广收义子的行为感到好奇。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有发展潜力,便将其收为义子,就连大唐功臣也做过他的。
在关帝庙里,我们会看到关帝塑像旁边有另外两员大将的雕像,其中一个是的贴身保镖,另一个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在末年的时候,统治无能,社会动荡,各路枭雄纷纷涌现出来,在全国多地组建了起义军。虽然,义军所处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义军的将领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收养义子。其中,开国,当初闹革命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个人,比较熟悉的有:、平安、朱文刚、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在朱元璋众多的义子中,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外甥李文忠,另一个是一直驻守云南边陲重地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走上造反的道路后,那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家中虽然也有亲人,但由于战乱连年,死活也没有办法管。再加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的兄弟姐妹死得也差不多。在1354年,朱元璋的革命初见成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震慑一方的起义军势力。
这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朱元璋的姐姐、哥哥都死了,由于朱元璋当时手里有兵权,所以,这两个孩子前来投奔,希望能有一个活下来的希望。当时,外甥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却连个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保儿”。他见到朱元璋之后,就一直用手拽着舅舅的衣服玩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亲人,孩子担心舅舅会走掉,所以,不敢离开他。
孩子天真的举动,让一向冷酷的朱元璋也感叹:“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一来是亲姐姐、哥哥家的孩子,来了自然要收留;二来赶上战争年代,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这个时候,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朱元璋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此外,中国古代的将帅,很多人都喜欢收养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或姻亲维系。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可是,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广纳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儿子。而且,社会动荡,就算生出儿子,能不能养大成人,还不得而知。像朱元璋这样,生了几十个儿子的,已经了不得。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死伤是常有的事情,上战场就等于去冒生命的危险。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来说,看着儿子冲锋陷阵,身处险境,自然于心不忍。因此,找个义子替自己卖命,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儿子”呢?那些在混战中,失去亲人,幸存下来的孤儿们,便成了很好的收养对象。这些孤儿们,可以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经过细致耐心的培养,完全可以成为担当重任的将军。因为,他们从小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为了能有饭吃,保住命,受尽了欺凌和漂泊,所以,这样的人,会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更念恩情。
此外,这样的人,一旦被某个头领收养,并认作义子,基本上都会誓死效忠。所以,后人对元朝末期诸多头领广收义子的行为,给出了“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的评价。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过去的农村,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总觉得不太牢固,所以,要么定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怎么办?那就认干亲,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总之,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打造”成亲属关系,否则,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会放心。
朱元璋收了那么多义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要想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踏踏实实给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所以,朱元璋不仅让外甥跟着自己,还按照朱家家谱给起了新名字,叫“”。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那不就更亲了。此外,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但是,在大明建立后因其,皇帝便特赐恢复原姓。都知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非常大的一种殊荣,相当于给了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自然更加放得开手,犯不着像担心亲生儿子一样,顾虑其安危。所以,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的这些义子冲锋陷阵,死了不少。但是,到了的时候,这些曾经,幸运活下来的义子,却成为了统一之后,皇室的心腹之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能在那么激烈的战斗中保全性命,获得功勋的人,必定是大将之材。但是,功劳太大,难免被人担心功高盖主,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常玉春,且自己是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为人低调,做事从不炫耀。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战中,与朱家进行了一顿厮杀,最后以失败告终。沐英是众多义子中得了善终的一个,他很早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远离了祸端。去世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几年后,太子又去世了,他伤心大哭,后得病去世。
早年,沐英在朱元璋帐下陪伴的时候,干爹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义子们常常因为做错事情被责罚,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才减轻了处罚。可以说,这两个人,沐英已经将其当作了亲人,他们的死,自然对其打击甚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人一死,在这偌大的朝廷中,就少了给自己说话,维护自己利益的重量级人物。而干爹朱元璋是何等的暴躁,想必作为义子再了解不过。虽然,沐英已经在边陲驻守多年,但是,对这个的干爹,他还是非常畏惧的。
从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古代,收义子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用人的时候,用来代父杀敌,和平时期就,想想这些义子也真是够凄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