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能做到的事情宋朝为何
还不知道:和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汉朝能做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大宋却做不到?
为什么汉朝能做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而被文人们奉为古代文明典范大宋却做不到?
有观点认为,是因为大宋缺马,金兵太强悍等等云云。
实质不然!这其实就是心态上成了弱者所致。
心变弱了,身体再强,也是白搭。
日常生活中,总有些空有一身力气的壮汉,也会让一个凶悍的矮个子欺负的,还虐成了狗。这是啥?就是身强而心弱的体现。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个汉朝与宋朝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问题。
古今中外,士人阶层,就是今日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始终是一国的中坚,也是一国的民俗、风气引领者。
由此,如果知识分子强,国风、民风就强。如果知识分子普遍性格柔弱畏敌,那么国风民风当然就弱。
汉朝尚武,军功封侯的国策制度,激励着汉朝的官民良家子从读书识字之日起,就同步学习着弓马、射御、刺击等技艺。
所以汉朝的书生们,人人佩剑,几乎都有百夫长之能,一旦上阵,皆能披甲执兵,摧锋破阵。
这样,汉朝的书生每有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就敢拔剑向敌。直捅过去,毫不商量。
例如,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就是一个汉朝书生的典型。
这就是制度能让人人成猛虎的道理。
反之,制度同样也能让猛虎变成羔羊!
例如宋朝。以国策贱武,让军功沦为贱役。
宋朝用制度引导官民们,树立了“以武为耻”的大宋价值观。
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说法,就此兴起。这句口语,一直到时,农村还很流行。
然后,宋朝的官民良家子弟,人人视从军为贱业,
宋朝的书生,虽然锦绣文章满腹,却拉不开强弓,舞不动长矛,也骑不得烈马。
书生们开始以柔弱斯文为荣,视雄武为粗鄙。
这样的大宋,还强得了吗?任他拥有先进武器、坚甲利兵,也必定是外强中干了。
当“斯文到了极端之后“,宋朝书生们就算让人扇了一巴掌,扇得他左脸青肿了,他还要在右脸维持斯文的笑容,去与扇肿了他左脸的那个粗人讲道理。
那他为何不一巴掌扇回去?
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我们被粗鲁的坏人欺负,挨骂挨打,那都是正常的,因为坏人本身就是这样的。
而如果挨打挨骂了,就毫不犹豫立即还手,那在大宋书眼中,也是错误而粗鲁的,是严重有辱斯文的行为。
甚至还有些酸书生,还要提倡:只要敌人肯施舍我们一颗糖,我们就应感恩这颗糖,而不应再计他烧杀抢掠之恶。
由此,不少一样酸的酸儒,还纷纷为之摇头晃脑,深以为然。
所以,当大宋的尚武之风被国策制度阉割之后,宋朝的读书人绝大多数,就慢慢的全成了这个样子。
而汉朝人与宋朝人,人种是差不多的,但性格与国风、民风,却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何半壁江山沦陷、二帝及皇家宗室妇女统统被掳的奇耻大辱之下,
大宋也宁可杀了,宁愿尽弃失地、也要一心向金国求和。
因为被文化阉割之后的宋朝文人们,骨子里畏敌,坚信敌人强悍、不可战胜!
有这样的弱者心态主导下,任他宋朝人多、钱多、粮食充足、武器精良,也照样让敌国排着队欺负,憋屈的像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