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与谢安之间有什么故事?
谢道韫,字令姜,又名韬元,东晋时期,她将漫天飞雪比作被风吹散的柳絮,被誉为“咏絮之才”。她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东晋政治家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的儿媳。接下来双元制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古代才女,我们想到的首先是,第二个应该就是吟咏出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了。
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谢道韫给中华文坛留下的那缕的绝代风流吧。
话说在一个北风萧萧、落叶飘飘的冬日,东晋第一谢安家的客厅里,一家人齐聚一堂,正在围炉闲话。忽然,天空彤云密布,雪花纷纷而 下,谢安不由来了咏雪的兴致,就随口吟出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
他的侄子谢朗应声和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话声刚落,一个清丽 、而自信的声音在厅中响起:“未若柳絮因风起。”说话的是谁呢?谢安的侄女谢道韫。
就在这个时刻,一个绝世才女的形象诞生了,“咏絮才”很快成了才女的代名词。
其实,谢安早就领略过侄女的聪慧头脑和超凡才情。一天,谢安看到谢道韫正在读《毛诗》,就想考考这个好学的侄女。谢安问谢道锦:
“《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韫不假思索地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 风。”谢安原以为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侄女会背出“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那样的诗句,却没想到谢道镒给出的答案竟是意高旨远、心怀天下的“丞 、民之诗”,心中不由得暗暗称奇,从此对这个小侄女更加、青睐 有加了。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谢道韫已经到了出阁的年龄了,作为叔父兼监护人的谢安(谢道韫幼年丧父,随叔父谢安长大)在侄女婿的 人选问题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
谢家在当时是的名门望族,真正能够与之的只有王 羲之的家族。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 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王羲之父以“之”字为名,在辈分上有点乱。
这七个儿子虽然书法造诣不如他们的父亲,但也没给老爸丢人, 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工草隶;有的善正行。其中成就最大的是 有“小圣”之称的王献之,其次是王徽之。
王羲之的这七个儿子中,谢安最欣赏的是年龄最小的王献之。王献之曾经和哥哥王凝之、王徽之一起去拜访谢安,王徽之、王凝之在谢安面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谈天说地、论东道西,而王献之却只说了几句表示问候的话。他们兄弟离开之后,客人们问谢安怎么评价这三个年轻人,谢 安的回答是“小者最胜”。
客人问何以知之,谢安答日:“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涵养的人话少,没耐性的才话多。
遗憾的是,谢道韫比王献之大好多岁,而那时又不流行姐弟恋,谢安只好把选婿的目光转向王徽之。
王徽之就是那位以雪夜访戴,“,兴尽而归”名声大噪的王子猷。王徽之性格放浪,孤高自傲,也许适合当情人,绝对不能做老公, 所以最终也没能入了谢安的法眼。
现在,谢安只能把目光锁定在了年龄最大、看起来最成熟的王凝之身 上。
关于王凝之,谢安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 恨也? ”这句话表明羽扇纶巾、儒雅风流的名相谢安在婚姻家庭的选择上 也没能免俗。在谢安看来,王凝之家世好,人不坏,虽然不是非常理想的结婚对象,但绝对是个“钻石王老五”,自己的侄女谢道锦嫁过去应该不算委屈。但谢道柵好像并不这么认为。
谢道韫在回娘家省亲时,曾经对叔父谢安表示过对丈夫的抱怨,她是这么说的:“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 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大体意思就是说“我们谢家,从老到 少,个个都是杰出人才,俊雅不凡。可是我没想到,天底下竟然还有像王凝之这样的人啊! ”顺便说一下,话中提到的“遏”就是醐水之战的指挥者,他是谢道遍的同胞兄弟。
有人因为谢道韫语中有“王郎”二字,就断定上面的话语爱意大于怨意,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王郎”在当时应该像“”的“牛郎“ 一样只是个普通称呼,谢安也称王凝之为“王郎”就是一个明证。
虽然谢道锦对丈夫王凝之不甚满意,但她还是尽力地去做一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嫂子,赢得了王府上下一家老小的交口称赞和衷心钦佩。
作为嫂子的谢道編,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关心小弟王献之,还经常在诗文学业方面给予指点。王献之也深深折服于谢道锦的雅量深致,对嫂子非 常尊重。
一次,王献之与友人在府中谈论诗文时,一时间应对,处于下 风。谢道韫一直在室外悄悄欣赏名士论战这一视听盛宴,对他们讨论的话 题感觉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就有了为小弟王献之解围的想法。
谢道韫让丫鬟借着端茶送水的机会递给王献之一张纸条,上书“欲为小郎解围”。 王献之一见又惊又喜,于是,的垂帘论战在中华文史的舞台上 隆重上演。
才女谢道韫端坐在高高垂下的青绫帘幕之后,接着王献之他们谈论的 话题、弓I经据典、侃侃而谈。不到一炷香的工夫,秀外慧中、锦心绣口的谢道韫便让在座客人一个个无言以对、,在顺利为小叔子解围的同时,又留下了一个百代流芳的文坛佳话。
后来,王凝之被朝廷任命为会稽内史,主管浙东地区的军政要务,谢道韫就带着儿女们离开王家老宅跟随丈夫搬到了山阴城中的内史府。
王凝之作为名门世族的子孙、书圣王羲之的丿L子、才女谢道韫的丈 夫、名相谢安的侄女婿,应该说是一个幸运得鼻子眼儿冒泡儿的人,但身处幸福中许多年的王凝之在暮年竟然遭遇了一场天大的不幸,而且因此送掉了老命。
公元399年十月,孙恩以五斗米道作为旗帜在会稽郡所属的海岛上发动 起义。起义军很快攻破上虞,杀死,而后向会稽郡内史所在的山阴城进发。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历史上最为荒谬可笑的一幕上演了。
王凝之和孙恩一个是政府要员,一个是造反头子,但他们却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都是五斗米道的超级粉丝。王凝之像相信五斗米道一 样,坚信作为“同道”的孙恩不会造他的反,退一步说,即使造反也不会 找他的麻烦。可惜,形势并不以王凝之的意志为转移,叛军正在一步步逼近山阴城。
当远方的喊杀声已在耳边响起时,王凝之才不得不相信孙恩真的造反 了。可笑的是,他并不、严阵以待,而是踏罡步斗、念经拜神, 坚信天兵天将会下凡帮他杀退贼兵,保一方百安。
最后怎么样呢?该来的还是来了,不会来的终归还是没有来。
山阴城东门很快被攻破了。王凝之却并不忙着离开内史衙门,回家带领妻儿老小出城逃命,因为他坚信即使孙恩已经找了他的麻烦,也不会拿他的生命开玩笑。但孙恩并不领他的“同道”之情,毫不客气地砍下了他的脑袋。
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才女谢道韫的丈夫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死了。
比谢道韫晚六百年的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怎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谢道韫在公元399年十月一生中最悲催最危险的那一天面临的形势与那首诗所写颇为相 似。
当孙恩带兵冲入内史府后宅时,刚刚得到噩耗的谢道锦正在一边安抚怀中懵懂无知的夕卜孙,一边组织家人和仆人们准备刀棒自卫,但他们怎是乱兵的对手,转眼间,四个儿子相继被害,男仆丫鬟血流庭院,前呼后拥的孙恩已经提刀来到了谢道韫的面前。
面对如狼似虎、气势汹汹、的乱军,身为弱女子的谢道韫表现出了泰山崩于前而神色不变的冷静与镇定,令万千男子。她怀抱幼孙,手指孙恩,,亢声而辩:“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杀人无数的孙恩被谢道韫临危 不惧的气魄和的话语所深深折服,他命令手下让出一条道路,目送这个智慧而勇敢的伟大女性抱着襁褓中的婴孩消失在残阳如血的苍茫暮色之中。
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会稽,虽经世乱家难,淡定从容如故,闲暇时常为闻名而至的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拜访过她的人都深觉“内史夫人风致 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