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和汉朝都有三公 两者有什么不同
对古代三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公”和“三公”有什么不同?
相信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们大家都了解在中国古代有两套行政制度,一套是“制”,另一套则是“制”。“三省六部制”虽然现在已经消亡了,可是实际上我们现在有些部门还是类似于“三省六部制”,同时我们隔壁的邻国也有保存了这一套行政制度,所以大部分人对于这套制度还是比较熟悉的。
而“三公九卿制”大部分人或许听到过,毕竟中国历史耳熏目染,可是真实却不一定了解他是什么样的,而且这套制度自从“三省六部制”上台之后逐渐被废除了,故而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够说得上所以然来。
今天的主题我们就关于讲讲“三公”那些事:
其实“三公”一词早在时候就有了,看过“”的人都听过“闻太师”之名吧,他的“太师”之位就是当时的“三公”之一,而且当时很多著名的人物也当过“太师”:比如姜太公以及姬公旦也曾是周朝的太师,和太保、太傅同列为“三公”。
周朝灭亡之后,这三个职位也被保留了下来,可是这个已经了,当时太师和太保都属于并不常置的职位,也就末年的时候,为了拔高自己的地位让百官称呼自己为”太师“,其他时候很少见于史书之中。
而唯一常置的唯有”太傅“,西汉时期太傅的地位是”位列三公之上“,而到了东汉朝,太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了解大家是否听到过”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意味着就是太子的老师,地位不可谓不殊荣,同时会录尚书事,和天子一起参与朝政的管理,权力很大。但当这一朝的太傅去世后,就不会再任命新的太傅,直到下一位即位。在职位序列上,太傅是高于东汉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
不过到了汉末时期,这个职位就已经是名义上的虚职了,虽然看起来非常荣宠,可是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
比如大家熟知的他就曾经担任过”太傅“,看似位列”三公“之上,可是你要想想司马懿一开始为什么斗不过呢?就因为这是个没有实权的职位,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爽一步步逼近,若非他装疯卖傻骗过了曹爽,恐怕早已命丧黄泉了。
之后各朝都有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的官职,但都是虚衔,作为一个荣誉职位赐给有功劳的大臣。太师、太傅、太保后来又被称为“三师”,名义上天子的三位老师。与之对应的有东宫的、太子太傅、,被称为“”。
后来一统中国,这个时候”三公“不再是以周朝的”三师“担任了,秦始皇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其中丞相一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执掌兵马,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灭亡之后,汉朝沿用了秦朝的制度,在西汉前期同样是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然而实际上太尉并非常设的,因为太尉关乎兵权,但是皇帝自己肯定不放心兵权交到大臣手中的,所以这个时候太尉是不常设的。
而到了时期,鉴于西汉前期丞相权力过大以及专权的局面时而发生,所以汉武帝着手将丞相手中的一部分权力过渡到大司马大将军手中,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到了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所以西汉中后期的“三公”实际上指的是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
这个时期”三公"是呈一种“三足鼎立”的态势,因为皇帝不愿意看到其中任何一方的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但是在实际权力上还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
而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又将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又将大司马改为太尉,所以东汉时期的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
不过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个转变的开始,因为”三公“的权力已经逐步转移到了尚书台,同时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进一步分化瓦解”三公“的权力,将大将军的地位逐步提升,所以这个时候的”三公“已经了。
到了东汉末年,原先的”三公“被逐步废除,曹操再次以”丞相“之职总揽朝政,而原先“三公”的权力便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尚书台手中,从此“尚书台”取代了三公,成为了新的行政组织,而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