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就不怕自己的叔叔吗 朱允炆上位为何着急
还不了解:削藩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允炆一上台就急着削藩,不怕那些叔叔?
换成你做,一想起二十几位皇叔手握重兵,,你觉得你的龙椅安全吗?
《大明风华》朱允炆
乞丐皇帝有着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愣是把几支旗鼓相当的起义军干掉,并且取了的天下。同时,他的生殖能力也超强,竟然生了26个儿子,从不为后继无人苦恼,太子才德兼备,江山交给他放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竟然死在了他的前头,这让老皇帝朱元璋,不知所措,他可从没考虑其他儿子呀。他痛定思痛后,选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可是一想到仁慈又觉得不放心,于是开始痛下辣手,为他扫清障碍。
尽管朱元璋一心想为自己的后人留下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局面,为他所钦定的接班人交递一个容易拿起来的“荆棘”时,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消灭和抑制一个集团的同时,又造就了另外一个集团——,并且这个集团比起他所诛杀的集团来讲,更有分散皇权的危险。
不否认朱元璋是个劳模皇帝,为后世子孙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是,有一个制度却是开历史倒车,他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且统领大军,以北方的九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
朱元璋晚年时,诸王的兵权也越来越大,尤以燕王、宁王朱权为最。皇太孙朱允炆还没上台时,就已经看出了弊端,一直忧虑,一旦祖父驾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可是朱元璋却是沾沾自喜,认为为孙子安排了守卫边疆的最可靠的人。
他的初衷肯定想要他们来“夹辅王室”。可是后来就变味了。
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他就封了十个王,如秦、晋、燕、吴、楚等。那时朱元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为久安长治之计”。
从洪武十一年起,诸王陆续开始就藩,秦王就藩西安,晋王就藩太原。十三年,燕王就藩北平。以后随着诸王年龄的增长,纷纷就藩各地,分置在各个军事重地。
从当时全国的军事形势来看,边防的重点是对付蒙古势力。因此,朱元璋就在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择其险要地区分封了九国。
这些塞王中,宁王、晋王、燕王的势力尤其大。宁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甚至“大将如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特别是燕王,因屡次率兵打败元代残余势力的大军,朱元璋就令其“节制沿边士马”。
即使处于内地的藩王,如周(开封)、楚(武昌)、齐(青州)、潭(长沙)、鲁(兖州)、蜀(成都)诸王,也有精兵万儿八千,牧马数千匹。
这些诸王形成了比元代行权力要大得多的半独立政权,从以后还没有权力如此巨大的封国。朱元璋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又使劲分封,形成十分矛盾的现象,诸王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威胁中央政权的安全。
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就上书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病,说:
“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恐怕数世之后,“尾大不掉”,造成割据的形势。
并以汉初的“七国之叛”和西晋的“”为借鉴,劝诫朱元璋,但朱元璋听不进这一劝告,反而大骂他这是离间骨肉,并把叶伯巨从山西抓来并囚死狱中。而后哪个大臣还敢提这档子事。反正是你老朱家的江山。
而他所说的分封的祸患,在朱元璋死后,很快就降临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已经感到叔叔的压力,现在做了皇帝,他肯定要削藩。如果不快速采取行动,他的皇位始终是的。
他为什么快速削藩?还有一个原因,他信任的曾经是他的伴读现在是心腹的黄子澄给他的一针强心剂。
他告诉朱允炆:虽说诸王有护卫兵,没什么可怕的,顶多可以自守,假如他们发动政变,用京城六师,轻而易举搞定。并以平定吴楚为佐证,来说明地方藩王的势力是不足忧虑的。
只能说文人误国啊,黄子澄、等流,典型文人,他以为江山就凭他几句话就稳定了,他太小看那些在战场上泡大的几位王爷了,尤其朱棣,他可是跟随那些身边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大将。可是朱允炆比他也强不到哪里去,在皇宫里锦衣玉食长大的皇孙,他哪里了解战争和权斗的残酷?
于是乎,一对未经世面的君臣一拍即合。
“柿子先捡软的捏”这个道理他们是懂得,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
开始这些诸王真没反应过来,先废周王及岷王楩为庶人,
“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
胜利来得太容易,让朱允炆骄傲了,殊不知难啃的一个还没碰。
他遇到了劲敌四叔燕王朱棣,无论心理战,间谍战,真战场,他始终都不是叔叔的对手,又加上天性仁慈,还不准将领杀了叔叔,让各路将领放不开手脚,结果,对敌人仁慈就是。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以后,这打起来朱允炆已无将可使,结果还用了一个草包大将军,更是。
后面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建文四年(1401年)六月,燕王朱棣进入京城,即皇帝位,史称,年号永乐。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了历史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