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亲十分常见 北宋王朝为何从没有和亲

世界历史 2022-07-26 13:29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对北宋和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亲”在古代很常见,为何北宋却从不“和亲”?背后逻辑是什么?

  引言

  公元前200年,"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遣嫁汉女与匈奴单于"和亲",自此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普遍都选择与周边的外族政权进行政治联姻,缔结"翁婿之国",如的"昭君出塞"、的"进藏"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和亲典故。

  然而宋、明两个朝代却没有一个以"和亲"的名义嫁去异邦的公主或贵女,这一事实不得不令人侧目。其实从史料来看,北廷也曾考虑过与并立的辽国进行和亲的可行性,君臣奏对之中也不乏关于此事的议论,但是终其一朝都没有出现和亲的实例。本文就来为大家简单地分析一下北宋无公主和亲史实背后的政治逻辑。

  汉代"昭君出塞"主题国画

  一、古代"和亲"的外交意义一览

  当代历史专家崔明德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中认为,和亲最常见的两种背景分别是:1、双权关系比较紧张,一方对另一方构成战争威胁;2、双方政权关系处于平稳和好阶段,通过联姻保持和巩固盟好局面。同时,他将我国古代"和亲"的功能及性质概括为七大类型,分别是:

  1、"安边型",典型代表就是及匈奴的联姻;2、"结交军事同盟型",如动荡分裂的魏晋时期,各方割据势力以和亲为手段拉拢盟国;3、"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如隋唐时期与的和亲;4、"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如""后唐代与回纥的和亲;5、"发展关系型",如唐代与彼此知道不多,双方都有结交之意;6、"巩固盟好型",如辽夏结为盟好一致对宋;7、"政治联盟型",如的满蒙联姻。

  由此可见,历代和亲公主的远嫁本质上就是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加强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政权"为我所用"的联系而实行的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外交手段,虽然长期来看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并非是不可取代的唯一方式,北宋就开创了新型的维护民族关系策略。

  二、北宋庆历年间的"和亲"之议

  宋代疆域以北有建立的辽国,西北有建立的以及高昌、于阗、等政权,东北有建立的金国,西南还有云南大理、西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自立国起就相继面对辽、西夏和金国所构成的严重边患,既频繁交战,也达成过很多和议,有过较长时间的太平日子。但是北宋甚至都没有通过出嫁公主与异族政权和亲的方式来达成维护边境平宁的政治目的,而是采用了以"岁币"赎买和平的手段。

  北宋名臣剧照

  然而,在庆历年间,辽国趁着宋代与西夏连年交战的契机,提出了割让关南十县的要求,同时意图娶宋室女,而且指明要仁宗当时唯一的亲生女儿与辽兴宗的长子联姻。与辽国交涉的大臣富弼"具以闻,帝唯许增岁币,仍以宗室女嫁其子"(《》),仁宗只同意将"信安僖简宁女"嫁过去。

  富弼却认为让谁去和亲都不行,在谈判中不但据理力争打消了辽国索地的想法,而且以"结婚易以生衅,况夫妇情好难必,人命修短或异,则所托不坚,不若增金帛之便也"为由,诱使辽国主动放弃和亲的念头,并从对方的反应中揣摩到其"意在多得金帛"后,极力压低宋代公主陪嫁财物的价值,"南朝嫁长公主故事,资送不过十万缗尔",最终达成了宋代在""的基础上"每岁增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的"庆历增币"(辽称"")的协议。(《续长编》)

  虽然宋代做出了"纳"币于辽的委曲求全让步,但是辽国也同意了宋代提出的增岁赂条件,约束西夏与宋和谈,于是辽、夏之间关系恶化,甚至了爆发战争。此次议和谈判"自是和亲之议颇息",并没有进行和亲通好,却依然达到了"安边"以及"分化辽夏关系"的同等效果。那么,为什么宋仁宗都同意嫁宗室女给辽国皇子联姻,"独弼以结婚为不可",甚至还明确提出了"和亲辱国"的观点呢?

  宋代多数都以正统文化大国自居

  三、北宋无和亲的主要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北宋与周边外族政权之间具有和亲的两种常见背景,也曾有过和亲的设想,但最终并未成行。

  强烈的民族偏见首先,从宋廷大臣的反对观点来看,明显是出于强烈的民族偏见。宋人尤其是为官的士大夫群体秉承"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所钟也,人心所会也,衣冠礼乐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宋史》)的中原正统王朝观念,充满文化优越感。即使是看待以学习、模仿汉文化而建立起游牧与农业二元经济政体的契丹辽国,依然以山寨本国的"夷族"视之,从心底不屑结为姻亲。而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宋仁宗面对西夏"请尚公主"的和亲要求,直接以"昔尝赐姓"的为理由婉拒,遵守中原同姓不通婚的传统习俗也是立足于文化自信的体现。

  "安史之乱"时契丹杀害唐代和亲公主向邀功

  岁币比和亲带来的和平更稳定其次,从前朝唐代牺牲公主个人幸福远嫁和亲很多时候都不能有效地应对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的前车之鉴来看,不仅公主本人被迫改嫁、被抢、被杀的悲剧屡见不鲜,还容易被对方以增加公主汤沐邑为借口不断索要土地财物。这样的后果严重背离了封建王朝奉行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主流体系,从现实的角度考虑,联姻也存在有失体面、人财两失的风险,还不如直接以岁币的形式年年赎买和平稳当。

  宋代经济发达,有增岁币的经济基础而且宋代的社会经济水平高度发达,工商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从《宋史》中的"食货志"等文献资料来看,北宋的年财政收入曾达到1.5亿缗钱的峰值,北宋中期的一般年份也有1.1到1.2亿缗钱,对外送出的绢、银折算下来其实不算太多。

  国内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或战或和的外交政策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战,打得起,国家集中财政能够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岁币虽然成为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换来了长久的安定和平与繁荣的边境贸易,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拒和亲增岁币成惯例此外,以"文治"为特色的宋代从立国起就鉴于唐末藩镇之乱以及自身的陈桥驿兵变的上位经历,而深深忌惮武将势力在战争中坐大,一方面消解其权势,并通过嫁娶联姻的方式与众武将家族共享富贵,另一方面打破了从军事上决胜负收复失地的惯性思维,开创了敛聚财富,优先考虑通过谈判、赎买等和平方式收回幽燕土地民庶的设想。其后宋代在对外军事上的失利迫使宋军放弃北伐,转为全面防御,最终形成了"守内虚外"的既定国策。

  宋代统治者一贯保守奉行"祖宗家法"定制,在和议中拒和亲而增岁币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循旧例的常规操作思路。

  辽国后族出身的女政治家剧照

  而从宋代所面对的外族政权来看,辽国一向都是效仿中原王朝外嫁公主到西夏或属国和亲,以增加自己和宋代南北对峙的政治筹码,并不习惯于作为次一等的异族接受所谓的大国公主联姻。

  同时,辽国内部的政治传统是耶律氏皇族与后族共掌军政大权,后妃大多出自后族、世家大族,实际而言也并非真的愿意迎来一位大宋和亲公主搅乱局势。辽方在和议中提出联姻议题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谈判的策略,自然还是岁币实惠。至于西夏、金国,宋室实力强盛时直接婉拒和亲,国运衰微时区区和亲已经不足以牵制对方觊觎国土的野心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方面探究北宋无和亲的原因,不难发现主要还是因为掌握着极大话语权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具有比较强烈的民族偏见,通过不断评论、反思和亲这一政治手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和亲观以阐述自己关于民族关系的政治主张,同时在外交议和的过程中就通婚的问题达成了的谈判结果,对内以中原正统文化大国自居,深化了"和亲辱国"的共识,对外也以"岁币"的形式妥善处理了与辽、西夏等异族政权和平邦交的关系,客观上不必再"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唐·《咏史》)。而这些外交成果的顺利达成,离不开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所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护航,以及传统"文治"政治特色的影响。

  同时,和亲所涉及的另一方政权也不再是以前的所谓"蛮夷",出于仰慕中原文明而热衷迎娶公主和亲。如曾主动提出与宋联姻的辽国就已经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既以不弱于宋代的大国自居,又保留了一定的游牧民族政治特色,仅将求娶宋代公主作为一种谈判的策略,实际上并不十分积极;西夏曾经接受过唐宋两朝"赐姓","同姓不通婚"的中原习俗就是宋代谢绝联姻的直接口实。而崛起于东北黑土白水之间,不断强盛起来的金国好战的野心勃勃,南侵占据大国土地的渴望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这就不是和亲的外交手段所能解决的了,即使流露出"许帝姬和亲"之意,也已经不能使气势如虹、的金人退兵了。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和亲通史》

  《宋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