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功高震主的大臣结局为何不太好 有什么代表
对古代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那些功高盖主的大臣,为何结局大多都不太好?
《·淮阴侯列传》有语:“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意思是对臣子来说,功高震主之时就是“身危”之际,当对其赏无可赏之时,只能将其杀掉,否则还能将皇位恩赐于他吗?历史上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掉的大臣数不胜数,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两位有代表性的功臣,看他们是如何走上“作死”之路的!
第一位:明初宰相
据《》所载,明初时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策划了“洪武四大案”,爆发于洪武十三年的“”就是其一,受此案株连的足足有三万余人,时人称之为“胡狱”,胡惟庸也成为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因功高震主而被杀掉的大臣。
胡惟庸生年不详,只知其祖籍濠州定远县,与乃是同乡,龙凤元年投奔朱元璋于和州,当时大明王朝还未建立,朱元璋还在四处征伐,像胡惟庸这样的文官自然不大受重视,所担任的不过是主薄、知县、等职。
大明王朝建立后,胡惟庸的政治才能逐渐显露,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于洪武三年升任,洪武七年又在“老乡”李善长的推荐下出任右丞相,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又于洪武十年“晋升”为左丞相,此时的胡惟庸已经位居百官之首,称得上位极人臣,功高震主,朱元璋对其是赏无可赏!
按理来说,胡惟庸此时应当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他已经被权力冲昏了头脑,行事肆无忌惮,不知收敛,生杀废黜大事经常绕过朱元璋径直执行,据《洪武四大案》所载,胡惟庸势力鼎盛之时,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
但凡有人得罪于他,胡惟庸必然会将其设计杀害,据传就是被胡惟庸所毒杀的,他还想设计陷害大将军,结果事情败露,未能成功。刘伯温死后,胡惟庸与李善长互相勾结,结党营私,操纵政权,朱元璋对此,一直等待时机将他们一网打尽。
洪武十三年,有人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意图谋逆,朱元璋下令彻查,将胡惟庸及其党羽全都投入大狱,而后斩杀,前后卷入此案的足足有三万多人,史称“胡惟庸案”
史书上关于胡惟庸造反以及朱元璋彻查“胡惟庸案”的细节极为模糊,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充分的证据,但朱元璋下手极为狠辣果断,就像杀红了眼,但凡和胡惟庸扯上一点关系的都被朱元璋斩杀殆尽,就像是为了杀而杀。
所以很多史学家一直认为胡惟庸根本没有造反,只是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朱元璋所忌惮,或者说是皇权与相权产生了冲突,所以朱元璋才对胡惟庸痛下杀手!
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而丞相一职被废除后,其事由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权因此而得到进一步加强,所以说朱元璋杀胡惟庸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他意图造反,而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位:之一——淮阴侯
韩信也是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因功高震主而被杀掉的大臣,全赖他襄助才得以击败,建立,他的军事才能为时人所敬仰,“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都是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后世更是将其奉为“兵仙”、“神帅”,几乎要将其神化,然而如此一位人物却也因为功高震主而被诱杀,甚至被夷灭三族!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早年郁郁不得志,混迹于乡里,也不从事劳动,经常蹭吃蹭喝,为乡邻所厌恶,一些看不惯他的人也经常欺辱嘲笑于他,韩信却从不反驳,为此还留下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典故。
率军渡过淮河北上时,韩信前去投奔,结果不被项梁重视,项梁死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同样轻视于他,所以韩信愤而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然而刘邦也没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便随便给了他一个小官,只有认定韩信有惊世之才,一直与其交往,刘邦被项羽排挤到汉中后,一些看不到希望的将领纷纷出逃,韩信也在其中,结果萧何得知后亲自去追,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码,终于感动了韩信,而后萧何又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当时刘邦受困于汉中,一腔热血无法挥洒,初为大将军的韩信便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刘邦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韩信的建议,楚汉战争爆发后,韩信大展神威,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襄助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他也因此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然而功高震主的韩信也被刘邦所忌惮,所以项羽死后刘邦就收了韩信的兵权,后来又将其贬为淮阴侯,最后萧何与合谋,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并夷灭其三族!一代有此下场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当初韩信攻占之后,威望已经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齐人蒯通用相人术劝说韩信,告诫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处境很危险,韩信也有此担心,也曾想过自立为王,但最后还是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于他,结果最终被蒯通说中,因功高震主死在了萧何与吕后手中!
小结: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人臣者,最忌功高震主,若是不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必然会产生“”的悲剧!这对我们现在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身处职场或者官场时,切记不要抢了上司的风头,“功高震主”可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无妄之灾的!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