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计,韩信都难逃一死,为什么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刘邦争锋。下面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与定计,将韩信斩于长乐宫钟室,临斩,韩信说道:“我后悔不听蒯通之计,死于女人之手,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若听蒯通之计,他真的能够免于败亡吗?韩信显然这么认为的,很多人也持类似观点。然而,我的观点是,韩信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计,他都难逃一死。为何这么说呢?
沛公殆天授
当初,打算投奔景驹,道遇刘邦,二人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交流,张良立刻意识到刘邦非,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感叹地说道:“沛公殆天授。”
张良是何等的精明,八百年一遇的人才,他的判断错不了,刘邦必定是,这是毋庸置疑。
刘邦有天子之相,上天早有征兆。当初刘邦为泗水之时,和人饮酒,醉卧,有人发现刘邦头顶有龙在盘旋,大家都很好奇。为此,店家到了年末,免除他所欠的酒钱。
还有一次,高祖负责押送一批人去郦山服徭役,道遇白蛇挡道,大家都很害怕,刘邦趁着酒劲将白蛇斩杀。不久,一个老妇女哭着对刘邦说,那蛇是她的儿子,白帝子,化为蛇,为赤帝子所杀。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后人杜撰,不可信,然而,这是《》上记载,多多少少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诉求,因为秦无道,天下大乱,人们期望明主再现,结束天下乱局。
刘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尽管那时他还只是一个黑社会的小头目。
沛县城的老百姓响应的起义,他们一起密谋杀掉了沛令,刘邦当仁不让地被立为沛公,这是沛地老百姓对他的一种信任。
同为混混的韩信有人拥护他吗?好像没有,我们看到的是他被洗衣服的老妇取笑,遭淮阴恶少的胯下之辱,遭项羽弃用,投奔刘邦,差点被斩,要不是萧何慧眼识才,韩信将泯然于众人矣。可见韩信和刘邦比起来,差距那不是一点点。
当初刘邦入关中,让人望之貌,头顶有龙虎之气,成五采,乃天子之气。要知道,范增是天下第一谋士,他老早就断定,刘邦将成为未来的天子,此时不除,必将留下后患。
天下的聪明人都认准刘邦有天子气,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一定是刘邦具备成为天子的某些素质和能力,能让智者一眼识破。
至于韩信,在遇到刘邦之前,一直是一个屌丝,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谈有王者之气。至于他后来被立为齐王、楚王、淮阴侯,那都是拜刘邦所赐。
刘邦入关之后,与秦民,没有抢夺财物,也没有临幸妇女,秦人大喜,争相献给牛羊酒食,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从一开始就懂得收拢人心,树立长者形象。
刘邦生来就有帝王相,是真龙天子,很多人坚信不疑,因此,萧何、等人共立刘邦为沛公,愿意追随他;张良道遇刘邦,决定依附于他;仗剑独身一人亡楚归汉,投奔他……。
这其实是一种心里预期,就象我们买股票,一定买进潜力股,才能赚得盆满钵满。韩信能被众人拥护吗?翻篇史书,也没看出他有真龙天子的半点迹象。
因此,刘邦得天下,这是上天的旨意。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兵多少?”韩信说:“陛下最多只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臣多多益善。”刘邦笑着反问道:“多多益善,为何被我所擒?”韩信回答说“陛下不会带兵,却会指挥将军。”
其实这一段话已经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因为韩信只会带兵打仗,却不具备一项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指挥将军。
只有王者才能指挥将军,项羽不是王者,所以他的人才纷纷流失,几乎没几个人愿意为他卖命,仅有的一个谋士范增,还被他逼死,他若不亡,天理何在?
韩信是王者吗?显然不是,有人说、、曹参曾为他效命?拜托,那些都是刘邦安排给他的副手。他还有拿得出手的将军?史书上没记载。
刘邦善将将,说通俗一点就是御人术,只有王者才拥有,他们能够控制朝政,平衡朝中局势,玩弄大臣于股掌之间。刘邦与韩信过招,韩信几乎毫无反击之力,刘邦的政治智慧是韩信无法相比的。
韩信破赵之后,居功自傲,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韩信什么也没捞到,被刘邦下令立刻带兵攻打,韩信敢说一个不字吗?
汉王深夜与滕公东渡河,来到韩信军中,夺了韩信的帅印,控制了他的军队,韩信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
垓下之战后,刘邦废黜了韩信的齐王,贬为楚王,韩信敢吭一声?
刘邦伪游云梦,韩信只得乖乖前去面圣,竟被武士所缚,韩信只能哀呼 “”。又被贬为淮阴侯,韩信又能说什么?
自始自终,韩信都被刘邦玩弄于股掌之间,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那是君王对臣子的一种霸气的应对,自古以来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刘邦与韩信都默认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因此,在武涉和蒯通劝说齐王韩信造反,韩信却说:“汉王拜我为将军,派给我数万人马,给我衣穿,送我吃的,我才有了今天,刘邦如此信任我,我背之不祥,虽死无憾。”
由此可见,韩信是无法摆脱为人臣子的现实,这种不平等不会轻易消失,哪怕韩信果真称了王,与刘邦分庭抗礼,他也无法平视刘邦,因为那种人格的自我矮化已深入韩信的骨髓。
政治上的幼稚
韩信和萧何、曹参相比,他只是空将而来的高管,刘邦多疑,要不是萧何的力荐,刘邦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拜韩信为大将,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缺乏互信。
可是韩信偏偏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说话做事非常高调,却又不屑于找刘邦谈谈心,唠唠嗑,君臣之间各忙各的,导致不信任感越来越严重。
当韩信破赵之后,刘邦潜入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帅印,控制了他的军队。本来派一个使者就可以传达的事,刘邦却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可见君臣之间完全没有信任。
当韩信破齐之后,要求刘邦封他做齐王。刘邦此时正被项羽追着打,指望着韩信来救他,韩信却来要官,这是要造反吗?
还有更过分的,当刘邦与项羽垓下对决之时,韩信却先跟刘邦谈条件,条件没谈好,拒绝出兵,这是赤裸裸的要挟?
君臣之间还哪里有信用可讲,成了赤裸裸的交易,韩信虽然厥功至伟,他以此为筹码向刘邦邀功,一次次逼迫刘邦就范,市井之气未脱,哪有一点王者的气度。
天下已定,刘邦希望各位有功之臣交出权力,回封地养老。张良很识趣,赶紧归隐山林,寻找他的师父黄石公修仙问道去了,萧何也赶紧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出风头。
唯有韩信,不知进退,常怀怨恨之心,从齐王贬为楚王,最后贬为淮阴侯,他从不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内心只觉得刘邦亏待了他。
韩信吊儿郎当,常常称病不朝,在朝中还摆架子,不愿与、灌婴等大臣为伍,显得他高人一等似的。
这一切,刘邦都没有跟他计较,毕竟,刘邦是一位长者,他从没有除掉韩信的打算,真正想要杀韩信的却是吕后,可是韩信没有看出来,继续在作死的路上前进。
有一次,韩信路过的府第,樊哙对他跪拜送迎,韩信却阴阳怪气的说,只有樊哙才配做他的朋友。他难道不知道樊哙是吕后的盟友吗?对人如此无礼,难怪遭人忌恨。
这不不算,韩信鼓动陈豨谋反,不久,陈豨果反,刘邦亲自去讨伐,韩信却称病不从。吕后趁机和萧何定计,将韩信斩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到死也没明白,他是如何失败的,还说中了女人的诡计,归咎于天意,在政治上幼稚到何种程度。
总结:
至于蒯通给韩信出的计谋,简直,韩信若听从,也必将死路一条,为何?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刘邦文有张良、陈平等顶尖谋士为他献策,运筹策帷帐之中,。张良这样的谋士所起到的作用,无异于,他们是刘邦集团的战略决策中枢,往往能够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而韩信集团又有谁呢?可能他会重用蒯通,但蒯通只是一个不入流的谋士,只会给韩信出馊主意,根本不是张良、陈平的对手。
最重要的是刘邦还有一个萧何,萧何的作用太重要了,镇国家,抚百姓,粮饷供应不绝,打仗其实资源消耗战。为何刘邦屡次项羽打败,却始终能够呢,那是因为萧何给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韩信只是一介武夫,他有刘邦这种统筹全局的能力吗,我看未必,可能几场消耗战之后,粮草供应不上了,最后兵败于山倒。
还有人也许会说,韩信能够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那又如何呢,项羽不也追着刘邦打,最后一场垓下之战,项羽就输个精光,韩信的下场也就是项羽2.0版。
泰森的拳击无敌于天下,但他打赢了对手就能当美国总统吗?如果要论会打仗,、、、谁比韩信差,为何帝王说要杀,哪个不是引颈待诛,谁敢起来反抗?
至于蒯通所说的,刘邦、项羽两利俱存,叁分天下,那就更加无稽之谈。韩信果真据强齐,从燕、赵,出击刘邦的后方,也顶多会暂时赢得几场局部战争,一旦进入消耗战,他的颓势一定会显现,刘邦只需要一场会战,会让他输个精光。
最后的话:韩信若能像张良一样,功成之后交出兵权,隐居山林,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或者学陈平一样,夹着尾巴做人,学会隐忍,委曲求全,或能。性格决定命运,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韩信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