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就没有挽救的机会吗 只能说碰到这样的
今天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灭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末多灾多难,还能挽救吗?还没到绝境,惋惜碰到一个无能、
明代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王朝,可能是因为距今时间比较近的缘故,所以关于明代的历史相对来说保存的比较完整,但也正因为比较完整,所以才让人对明代的感情比较复杂;明代强大过,明代最巅峰时期,丝毫不输于以及的巅峰时期;明代也衰弱过,备受屈辱。
总之吧,明代数次大起大落,总是英主后面跟着昏君,接着又来一个英主,再来一个昏君;或者是前期是英主,后期倦政了就变成昏君了的,种种情况实在太多了;但不管怎么样,明代最终还是坚持了276年,在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里,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明代让后人指责最多的就是皇帝执政那些年,崇祯皇帝虽然很勤奋,但他的勤奋似乎只是加速明代的灭亡而已,很多人猜测,如果天皇帝没有早逝的话,明代应该不会亡国。为何?因为天启皇帝虽然看似是一个昏君,但天下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崇祯皇帝其实有过无数次救明代的机会,但都被他自己白白错过了,而首先就是杀,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大奸臣,但却也是皇帝手中最锋锐的“刀”;在明代中后期,朝中官员拉帮结派,各种关系网错综复杂,而且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不仅侵吞国有资产,而且还强占百姓的田地。
所以明代官员的俸禄虽然很低,但官员们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甚至比皇帝还要滋润;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明代灭亡最核心的原因——朝廷没钱,朝廷为什么没钱?因为收到朝廷的钱,有相当大一部分都被这些“鼹鼠”给盗走了,而国家要维持运转,花钱的地方自然也不少。
在兵围京都时,国库已经空了,崇祯皇帝恳求麾下那些大臣捐点银子出来,结果却像是被打发叫花子一样;其实当时崇祯皇帝已经让带兵来援了,惋惜,最终还是没能坚持到吴三桂的援军,战争结束得太快了。
这些大臣们以为不过是换个人当主子,换汤不换药,铁打的世族流水的皇帝嘛;但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因为李自成可没崇祯皇帝那么好说话,不给钱就杀,总之,李自成把京都那些自诩清廉的官员们搜刮了个干净,具体搜刮了多少金银,没有详细的记载。
那魏忠贤是做什么用的?就是替皇帝敲打这些大臣,顺便搜刮钱财的,惋惜崇祯皇帝把这把刀给废了。除此之外,频繁调整官吏也是一个重大原因,在他统治的17年时间里,他竟然换了17个尚书和50个内阁。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最后,在用人方面,他也有很大问题,疑心病太重;其实崇祯皇帝麾下可用的还真的不少,比如、陈奇瑜、、、、、、、吴三桂等等,但这些名将有几个能受到崇祯皇帝真正信任和器重的?没有一个,这些名将的结局,大多很惨。
不过说句老实话,不管哪个皇帝,碰到崇祯皇帝遇到的那些事,都会很头疼;我们看到明代表面上经济繁荣,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农民都已经沦为了佃农,而往往地主阶级又和朝廷里的那些官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种种方法避税。
佃农对自然风险的承受力极弱,而很不幸的是,崇祯皇帝时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据记载,自自崇祯元年起,北方大旱,,。又由旱灾引发的蝗灾、瘟疫等更是四处蔓延,最后还爆发了鼠疫等其它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沉重的打击了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崇祯政权。
但这些灾害就真的无法治理吗?其实还是因为崇祯皇帝软弱无能,无法压制已经独大的东林党,为何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大地主们其实大多都和东林党有关联,如果崇祯皇帝能强势一点,实行有效的预防政策,并让那些大地主们开仓放粮,或许就不会出现之后的农民起义了。
其实,崇祯皇帝有很多次挽救明代的机会,但是他一次再错,甚至可以说,他没有做对过一次关系重大的选择题;说句实话,当皇帝当成崇祯皇帝这样,也是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最终留给崇祯皇帝的美誉只有“勤勉、壮烈”了,的确,历史上像崇祯皇帝这么勤勉的皇帝真的不多,能像崇祯皇帝这样自缢殉国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