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女们为什么喜欢嫁给穷酸秀才 古人看中了
还不了解:古代和美女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白富美爱嫁酸秀才,古代美女们怎么想的?看中了秀才哪一点?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的才可谓奇葩,穷得一日三餐没着落,却骄傲得眼晴瞧着天走路。此人12岁中秀才,曾经狠狠地风光过一回,但此后13年孜孜不倦应考,却始终不能更上层楼,就像《》中的一样,沉沦日久,灰头灰脸,迂腐可憎。可是这样的人,偏偏有人喜欢,而且是富商和美女喜欢他。
(孙秀才)
当地有个叫盛维的富商,家财万贯,在宥阳(今江苏南通)一带颇有名气。盛维的长女名叫盛淑兰,盛淑兰生得肤白貌美,温婉娴雅,妥妥的白富美一个。淑兰一成年,盛维便睁大了眼晴给他寻觅如意郎君,他找来找去,只觉得孙秀才是不二人选,于是托了良媒,将的女儿嫁了过去。
谁料到,这淑兰嫁入孙家,就如同羊入了狼窝。孙秀才也不是说有多坏,他就是瞧不起淑兰,觉得淑兰家地位低,时常用语言嘲笑淑兰,有时还动手打人。孙秀才从小没了父亲,是孙母靠浆洗衣服、缝缝补补将他养大的,孙母也跟孙秀才一样,对淑兰各种看不起。可怜的淑兰,丈夫瞧不起她,婆婆瞧不起她,她在家中的地位低到了尘埃,受尽了冷眼和折磨。更可笑的是,淑兰嫁入孙家时,带去了大量的嫁妆,包括田产、铺面、房子、奴仆一应俱全,硬是把孙秀才一个穷家变成了富户。可是孙秀才吃着盛家的粮,穿着盛家的衣,住着盛家的房子,使着盛家的奴仆,却虐待着盛家的女儿……
最后的结果,虽然盛淑兰成功地与孙秀才离了婚,顺利地改了嫁,她心里却留下了永恒的阴影。
那么问题来了,淑兰如此美丽,淑兰家如此多金,在婚姻上本应该有更多选择,为什么就看上了孙秀才这种人,还在她面前委求全?而孙秀才一介穷儒,又凭什么在盛淑兰面前趾高气扬,骄傲得像个王子?
其实,这与中国古代秀才的地位很高,商人的地位很低有关。虽然北宋鼓励商业的发展,但“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一点也没变,“士”乃读书人,排第一位,“商”乃商人,排末位。而秀才乃是读书人中卓越者,在第一位中排位又靠前。孙秀才之所以在盛淑兰面前骄傲得不得了,就是因为他觉得他是四民之首,而盛淑兰以及盛家,都是四民之末,不值一提。
孙秀才的秀才身份,还有其它的优势。中囯历史上,从西汉到隋唐,秀才直接是朝廷命官,高高在上。明清时期,秀才虽然不是官,但参加考试必须先取得秀才资格。不能获得秀才资格的,后面的三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都不能参加;获得秀才资格的,即使后面的考试都没能通过,也算是有“功名”的人。有功名就有特权。都有哪些特权呢?据《》记载,在经济上,可以免除田税,可以不服徭役;在政治上,打官司时可以免跪、免刑,平时可以穿绫罗绸缎,可以使用奴婢,可以外出游学……
读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明白了,盛家为什么要找个秀才做女婿?盛家是在做“投资”,他们投资了孙秀才。在孙秀才这里,盛家可以得到短期和长期两种收益。短期收益为何?比如盛家把部分田亩做为嫁妆带到孙家,这些田亩因为孙家的秀才身份就可以不交税了;再比如盛家是做生意的,容易与人发生经济纠纷,一旦发生这种纠纷,叫有特权的孙秀才出面打官司就很方便,胜算也大很多。
长期收益则是指孙秀才将来考中,进入官场,盛家便有了一个做官的女婿,这对盛家可不是一般的好处。长期收益还包括改造盛家下一代的血脉,淑兰若生了儿子,必会读书,成为四民之首。淑兰的儿子绝不会像孙秀才那样是个穷酸的“四民之首”,而是一生下来就是个富裕的“四民之首”。这个外甥的社会地位就变了,这也是非常有利于盛家的,而且是长期有利。
其实,盛家一直在做这样的投资。盛淑兰的父亲盛维还有个堂兄弟叫盛纮,盛老太太鉴于盛维经商,虽然有钱却地位不高,遭人冷眼,于是精心培育盛纮走科举之路。盛纮也争气,年轻时考取功名,进入官场,现在官居五品,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盛纮可以说是盛家最成功的一笔投资了。
盛维很羡慕盛纮,他想顺着这个成功的投资案例继续投资下去,结果看走了眼,选中了孙秀才,导致投资失败,让女儿遭受了三年非人的生活。
当然,必须明白一点,盛维对孙秀才的投资失败,不等于盛维的投资方向是错误的。盛维作为一个大商人,作为四民之末,投资读书人,是非常明智、非常有远见的。因为古代商人经常要与官员打交道,一个不慎就会得罪官员,落得个生意破产、家财充公的结果。而投资读书人等同于投资官员,这个逻辑没有错,错就错在那个孙秀才太迂腐,不明白他作为一个穷酸秀才,也需要与商人合作互补,互惠互利。他把自己看得太高,结果婚姻没了,后来又被一个青楼女子和一个寡妇欺负,处境凄凉。他悔不当初,却为时已晚!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知否知否》里的孙秀才,他的秀才身份有点违背历史真实。剧中说他12岁考中秀才,然后一直没有进步,这个“12岁考中秀才”的说法,在是不存在的,宋代并没有“秀才”这个功名,而是将读书人统称为秀才。我国西汉至都有秀才这一功名,但在公元651年,取消了秀才。直到,将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才是真正地“考秀才”,《知否知否》显然是把明代的秀才与宋代的秀才混为一谈了。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