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关于黄帝的历史传说与形象是如何演变

世界历史 2022-07-26 17:14www.worldometers.cn世界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接下来双元制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黄帝是原始古族首领,是中国古史传说的核心人物。关于“黄帝”一词起源说法固多,但黄帝的说法出现较晚。目前已知出土材料中“黄帝”之名最早见于陈侯因齐敦铭文“高祖黄啻(帝)”。

  整理先秦各家典籍,发现黄帝人格形象被选择性地建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黄帝形象似乎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黄帝人格形象主要表现为血缘始祖、得道者、人文初祖等。不同历史时期黄帝人格形象组成要素、形象特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

  一、黄帝的人格形象

  1.黄帝的由来

  《左传》、《国语》可以看作是目前所能找到较早记载黄帝的传世文献,虽有破损,但从片段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或战国初期,黄帝基本上已具备始祖或人王形象,尤其战国田齐称祖“黄帝”更肯定了黄帝的祖先身份。

  在战国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受当时尊古风气的影响,不同学派为推行本派主张托古黄帝,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凸显了黄帝的某项特质,黄帝成为诸子学派的代言者。

  先秦时期黄帝兼具血缘始祖、战争英雄、问道言道者、人文初祖的形象特质。

  2.血缘始祖

  中国历来重视血缘认同,早期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血缘是一重要认同标准,黄帝血缘始祖形象较早见于《国语·晋语》中司空季子与公子的对话。对话中阐述了黄帝与之关系,并尊黄帝为之祖,炎帝为之祖,表现出血缘始祖角色认同的观念。

  且出现了黄炎之战之端倪,约是黄帝、炎帝“用师以相济”的最早记载,时间为二十三年,韦昭注“济”,挤,灭也,据此理解黄帝最初以战争对抗炎帝的姬姓始祖角色出现。

  《国语·晋语》中这段关于“古史”的记载后世影响较大,《大戴礼记》、《世本》、《》中对于黄帝之说,不但“兼容并蓄”,还作推演发挥。黄帝事迹越发细致、具体,其形象亦更加鲜活。祭典中亦可发现黄帝作为始祖身份被尊崇,《国语·鲁语》言:“有禘黄帝而祖,郊尧而宗舜;夏禘黄帝而祖颛顼。”

  《礼记·祭法》亦有相似记载,有虞氏与夏后氏虽然具体郊、祖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但“黄帝”为两者共同“禘祭”的对象。圣人之制祀,“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祭祀对象为本族先祖,且有功绩于本族。关于“禘”礼,《礼记·大传》有:“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禘”是王(最高统治者)对自家始祖的祭礼。黄帝享有“禘”礼,可见黄帝居始祖地位。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土地兼并,百家争鸣局面愈演愈烈,打开了中国思想文化大繁荣的局面。

  黄帝亦成为各家言说、托名著书的关键人物,《·盗跖》有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道出百家言黄帝的文化背景。战国时期田齐政权“高祖黄帝”,见于陈侯因齐敦铭文,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时代最早与黄帝相关的出土材料。

  有学者认为陈侯因齐敦为“即位初年时物”,约公元前(356-320)年作,铭文记为“唯正六年癸未,陈侯因齐曰: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对于整段文字的释义存在分歧,但各家释文都有“高祖黄帝”,且被大多数学者理解为齐威王从血缘上追认黄帝为自己的祖宗,主要以先秦秦汉文献中所记田齐与黄帝世系为据。

  则提出异议,认为是齐威王祖述“黄帝之术”和“齐桓晋文”之霸业。同时指出“黄帝的存在已经被统治者信史化了”。高新华认为“高祖黄帝”实为远则祖述、效法黄帝,而非以黄帝为高祖”,周春生和孔祥来亦将“祖”定义为“祖述”,认为“高祖黄帝”是齐国战略宣示,意味着争霸政治将发生重大转变,田齐欲祖述黄帝之道以王天下。

  一是表示自己的血缘与姬周相同;二是藉以对抗姜姓,显示自身的优越性;三是称霸寻求理论基础。

  二、战争英雄

  1.

  黄帝血缘始祖形象随着历史的演进及诸家学派的造势不断丰满,其战争故事尤为丰富。记载早见于《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大夫狐偃劝晋侯勤王,晋侯使偃占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此为君臣间的对话,虽然有提升自身政治地位的需求,但建立在本民族文化与历史记忆基础上,保存了姬姓本族对黄帝的记忆。“阪泉之战”出现在卜辞之中,可见黄帝战于阪泉已为春秋时人所习知的事件,但卜辞的记载较为简单,战争起因、对象和经过都不明确。

  后人关于“黄帝阪泉之战”的理解以《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史记·五帝本纪》所记:“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证之卜辞“黄帝阪泉之战”对象为“炎帝”,此皆后人记述所不能得征。

  省略“炎帝”,大概是因为阪泉之战当时属于各民族的记忆中至少为姬化圈内的共识。

  2.代炎帝

  有学者根据《·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等记载,认为战国时期“黄帝战蚩尤”之说比“黄帝战炎帝”之说更盛行。《·秦策》“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及《兵法·军用》“黄帝所以败蚩”皆延续了黄帝战蚩尤的说法。

  但不可忽略的是“黄帝战炎帝”的说法在战国时期同样流传,如《春秋·孟秋纪》载“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笔者认为黄帝战争故事在战国时期沿双线演绎,虽出现“黄帝战蚩尤”新说,但战国以前流行的黄炎之战的说法依然流传。

  主要反映于重视前代文献的儒家,与蚩尤作战的说法,为儒家所驳斥。战国时期出现新说法“黄帝战蚩尤”,深层来看,反映了姬周与姜姓族群生存环境与政治现实的变化。

  也很有可能是田齐创说,炎帝为姜姓始祖,在称制以前不敢贸然宣扬炎帝战败的信息,作为炎帝之臣属蚩尤,承担战败的结果,源自田氏代齐的政治宣传手段。

  三、得道人王

  1.典籍中的黄帝

  系统中,常常出现黄帝问道的事迹,但《》未言黄帝。黄帝与道家的结合,最早见于。整理《庄子》对于黄帝的描述,虽然出现黄帝“登龙升天”的传说,但综合来看仍不离人王形象。

  《庄子》之后《》书中有《黄帝》一篇,但《列子》中的神仙思想色彩相当浓厚,涉及黄帝的神格形象,将在第二章中详细论述。《庄子》“内篇”七篇是庄子本人著述,“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述。

  庄子大致与同时,他的著述大致写成于战国中期后叶至战国后期前叶这段时期(公元前329-公元前289年)。外、杂篇当写成于战国后期。

  《庄子》一书涉及黄帝故事21例,具体分析可见《庄子》中黄帝形象形成的次序应为求道、论道、得道,相较而言“得道者”形象更加鲜明。黄帝作为得道者形象可以看作战国中后期道家对于黄帝形象的公认。

  2.道与德

  《庄子》中对于黄帝的描述主要分为“道”和“德”两种话语系统,从具体内容来看黄帝兼具正反双重人格形象。在“德”的话语体系中,黄帝作为古帝王形象出现时,除《庄子·胠篋》中“至德之世”之盛赞之语,外篇及杂篇几乎皆为批判之词“道德下衰”、“不能致德”等,黄帝渐变为反面人物,成为《庄子》批判现实的反面例证。

  有学者认为这是“庄学”中“无君派”的观点,他们强调“任人性之自然”,直指先贤圣哲,以此抨击现实。在“道”的话语体系中,黄帝作为“求道、言道”主角出现时,则被树立为正面形象。

  如黄帝问道、北门成言乐、与知言道、问道具茨山等故事,所勾勒出的黄帝集勤政帝王、言道问道之哲人形象于一身。《在宥》篇中对于黄帝问道之缘由、地点、对象、言辞等记载详细,可见黄帝问道故事叙述体系的完整性。

  在整个问道故事中黄帝都呈现出一个谦虚学子的低姿态,终得至道之精在于治身、在于顺天。《徐无鬼》中黄帝问道具茨山故事逐渐神秘化,故事所涉及之人物诸如大隗、方明等往往是虚构的。虽《在宥》与《徐无鬼》中关于黄帝问道故之叙述内容不同,但叙述模式相同,当属于同一话语体系下的产物。

  黄帝言道于《知北游》篇中叙述的得比较完整,知从“知道”、“安道”、“得道”三个层面依次发问,核心在于何为“道”,黄帝作为言道之师,对于道之界定恰好对应了庄子道之概念,庄学之人托黄帝之言学派之主张的痕迹暴露无遗。

  结语

  学界对黄帝传说及形象的演变多有研究,但主要限于先秦秦汉史,对于汉以后黄帝形象及其演变尚未作过多深入系统的考察,分析黄帝人格形象的生成与演变过程,有助于了解其形象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因,更加全面了解黄帝人格形象的构建方式和时代特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worldometers.cn 全球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全球化,全球疫情,全球股市,全球新闻网,全球地图,全球通史,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全球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