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厉害吗
对正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双元制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正史中,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之一的《演义》虽然是按照三国时期的历史作为参照编写,但书中的内容和真正的历史并不高,其他都是作者罗贯中想象出来,或者是借用古代的案例强加进去,给读者营造集团的无数光环。而蜀汉军师诸葛亮神一般的能力,还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被后世各个王朝美化,直到当下已经成为了完美的化身。
其实就正史而言,诸葛亮的能力是有,品格也有,但却没有那么神。而诸葛亮的毕生对手和《》的作者陈寿两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最为中肯和客观。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司马懿曾经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个评价出自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前面两次北伐因为用人失误的问题和粮草不济的问题导致撤军,这一次诸葛亮可谓是准备最充分,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次。经过的允许,诸葛亮倾尽蜀汉全国之力率领10万军队出祁山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区。得知消息后非常担心,特意询问司马懿战况,司马懿用上面的话回答了魏明帝。
面对诸葛亮倾巢出动的行为司马懿并没有慌张,他从沙盘上多次演练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最终确定蜀汉的目标还是陇西。因为陇西地区和羌人接壤,羌人境内只要是个成年人就是一个战士,而且地区生产马匹!蜀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足的青壮力和。
所以司马懿将计就计,派遣带着军队大张旗鼓的支援安定地区,但实际上司马师率领的部队更多是曹魏的三流部队,战斗力很一般。真正的精锐部队早已经由副都督郭淮领着从西凉走塞外迂回到人后方,以逸待劳等候蜀军。
诸葛亮看见司马师支援后以为计谋得逞,于是安排蜀汉大将张苞领着一路军队攻打陇西,结果却直接撞上等候已久的郭淮部队。张苞率领的蜀军当场被全歼,甚至连张苞本人直接战死沙场。和司马懿料想的一样,诸葛亮计谋被识破后无可奈何退兵。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官员,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知道蜀汉官员的动态,直到后来被安排编著这段历史。陈寿对诸葛亮这样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就是诸葛亮在治国能力上比得上和,但军事能力并不是他所擅长的。
陈寿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这实际上是诸葛亮一生中的战绩确实一般。他第一次领军是在刘备攻略益州的时候,当时因为想凭借益州的综合实力和刘备打消耗战,刘备远道而来补给压力很大,无可奈何只能采取的做法从荆州调遣诸葛亮、、等人领兵攻略益州各个郡城。当时诸葛亮所面对的对手都是益州的三流部队,诸葛亮可以轻易击败他们。
刘备死后益州南部士族和南中的异族联合谋反,诸葛亮准备三年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写下《出师表》后领兵南下平叛。这一次是他真正以统帅的身份指挥全局,南中叛军更多是一些青壮劳力,不论兵装还是补给都不如诸葛亮所领导的正规军。能算得上真正战力的就是孟获的还有南中精锐,但他们都被诸葛亮智商碾压,诸葛亮大胜而归。
从南中回来之后就是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了,而第一次丢失街亭要塞导致平手,第二次因为缺粮退兵,第三次被司马懿识破计谋撤军,第四次同样平手,而第五次没结束就病逝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最高光的北伐战役都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战果,被陈寿评价不擅长军事也是情有可原。
诸葛亮的功勋
从诸葛亮一生的履历来看,他年轻的时候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前夕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促成了刘备和东吴的联盟。赤壁之战过后刘备拿到了荆州并着手攻略益州,而诸葛亮的任务就是负责协调荆州所有郡城的政务,筹备兵马粮草。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开汉中之战,因为准备仓促不论是军粮还是兵装都不够,而且刘备刚刚拿下这块地区民心未稳,于是留下诸葛亮坐镇成都协调大小事务。诸葛亮在此期间重新制定律法并交好各地士族,从后方源源不断支援刘备,刘备最终获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所以蜀汉建立后诸葛亮成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度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当时的蜀汉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在内有各种叛军和敌视他们的益州士族,在外同时和曹魏、东吴两个国家交恶。诸葛亮很果断和东吴和谈,两个国家重新建立联盟。随后重启民生鼓励农桑,对益州本土士族妥协,允许益州的世家子弟到朝中做官。在一系列的政策下终于挽救了蜀汉,重新把蜀汉拧成一股绳子。可以说诸葛亮就像一个管家一样,负责蜀汉大大小小的事情,为蜀汉操碎了心,这才是他最大的历史功勋。
小结
其实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北所有的地盘,后来又得到了荆州,彻底掌控了天下十分之七的人口和资源,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后来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天下才进入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有了后续诸葛亮施展才华的平台。
但不论是蜀汉还是东吴,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曹魏比起来差得太多,两家人对此也看得明白,迟早都会被曹魏歼灭。所以不论是诸葛亮还是东吴那边的谋士,不论他们在怎么努力,个人的力量终究弥补不了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