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试就会有作弊 古人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如何作
今天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看一看。考场上的那些事,古代的某些前辈是如何在考场上“作弊”的?
中国兴起于隋唐,强盛在明清,历经1300多年,是广大寒门弟子实现自身阶级突破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无人问,一朝中举天下知”,巨大的风险往往伴随着让人无法拒绝的利益!因此,考试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对抗从开始实行科举到它的结束,一直都存在,并且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的发展也越来越高。
绘本中的科举考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前辈们的“手段”吧,看看究竟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
富家子弟的“请托”
“请托”是指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来贿赂考官,开后门的行为。而开后门的方法又分为很多种,比如:“探题”,提前把题目给你;“关节”,提前约定好暗号,看到暗号就打给你打高分(之后都是胡名改卷的,做暗号方便相认);“偷改”,直接贿赂考官和工作人员,在考场的时候就把试卷修改好了等。
“枪手”代考
“请托”一般都是富家子弟,家里有权有势的人家才玩得起的。而绝大部分人都是请不起托的,他们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找“枪手”。
这里的“枪手”还要细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枪手”直接代替考生进考场,考生不会直接出现在考场上,这种方式风险较大,被抓到的话,后果还是挺严重的。另一种是“枪手”和考生一起进考场,但是两人在试卷上互写对方的名字,这种方法,安全可靠!
据说唐代就有一位著名的“枪王之王”,他叫,“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就是他写的。温庭筠当时比较清高,经常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权贵,而那时候的科举又有品德评语,所以哪怕他考得再好也无法金榜题名!
温庭筠
屡试不中后,有了相当的经验之后,温庭筠就做起了“枪手”。由于实力强,所以在“枪手界”非常的出名,甚至连考官都了解他是“枪手”了。
十二年(858年)会试,主考官为了防止他替考,特地把他考场的位置安排在自己眼皮底下,当时温庭筠就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然后就早早离场了。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事后才了解这家伙竟然帮助八个人答题,直接“一战封神”!
穷书生的“夹带”
请不起“托”和“枪手”,就只能“自立自强”了啊!“夹带”就是一些贫穷学子的,有把小抄放在馒头里的、蜡烛里的、头发里的,更有甚者直接用油纸包住放在钢门里的等等很多。
技术高点还有特制的写满文字的衣服,还有用“飞鸽传书”的,这种需要提前把鸽子放在考场,等拿到试卷后在让鸽子把自己的求助信带回家中,家里会提前安排好人,写好答案后再传给考生。
写满文字的上衣
总的来说,带“夹带”的方式比较容易暴露,属于“,各显神通”类型的,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考场工作人员检查不仔细上了。因此,“夹带”的方式必须经常推陈出新,否则成功率较低。
考官们的应对
面对如此多的作弊手段,考官们又是著名应对的呢?
一般来说,都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盲批”,也就是“胡名制”,后来还发展成,胡名之后先让人把试卷的答案重新重新抄写一遍再批改,这样做的确减少一部分作弊,但又无法杜绝前面说的“关节”和“偷改”。毕竟人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第二种是“连保”,类似连坐的意思。三人一保,发现一人作弊,其它两人一起受罚!硬逼着考生互相监督,可是后来有时连考官都开始作弊了,于是,考官和工作人员也开始连保了。只能有一定的效果吧。
第三种是“浮票”制度,类似准考证制度。这主要是用来对付“枪手”的,但如果是“枪手”和考生一起进入考场的话,就没那么灵验了,难道你还能管住人家写谁的名字不成?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代的温庭筠,太难限制他了!
第四种是“锁院”,就是考官在发榜前不能见任何人。这种制度是从开始的,考官接到任命后就直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见任何人!这个方法对付那些“请托”的人效果比较好。
第五种是“搜身”,这是用来对付那些携带“夹带”的考生的。时发现考生作弊的会判罚取消考生考试资格多少多少年;而发现考官舞弊的,则比较严重,大多是杖刑、罢官、流放甚至是砍头。
清代科举考场还原
是不是感觉古代的科举制度时的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对抗,和我们现在很类似。只能说这种鱼跃龙门的机会太重要了吧。或许从未来某一天开始,我们不再需要高考了,人人都是大学生,这时自然就没必要作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