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武则天扶上位的李治到底窝不窝囊?
将扶上位的到底窝不窝囊?下面双元制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李治在东都洛阳的真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遗诏曰:“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简单说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我这边一死,太子就即位。丧事简单办,节俭点办。太子即位后,军国大事有搞不定的,就让你老妈看着办吧!
这最后一句话,分量很重。使得武则天,甚至废立,都有了合法性。
七年之后,也就是690年的九月九日,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正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从太宗皇帝的一个才人,到成为尼姑,然后被立为皇后,成为皇帝。武则天这一路走来,不可谓不励志,不可谓不传奇。而她称帝之后的一番作为,明察善断,选拔人才,改革吏治,发展生产。也为她赢得了声誉。
正是由于武则天身上所具有的强势和传奇色彩,使得李治相形失色,甚至被一些史学家贬低为“平庸懦弱之主”。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李治不仅引领着武则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是女皇帝的引路人,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他对于武则天的扶植和支持,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温和仁慈的太子
雄才伟略的唐太宗,登基之路很特别。发动,诛杀太子,逼迫老爸退位为太上皇,然后自己做了皇帝。
等到李世民需要选定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自然是避免兄弟互相残杀的局面出现。
越担心的事情,越是容易发生。
与唐太宗是少年夫妻,。所以即使后宫妃嫔很多,唐太宗最尊敬宠爱的还是出身于世家大族的长。他们的三儿四女也都非常优秀,受到李世民的喜爱。三个儿子分别是、和李治。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在李世民即位后就被立为了太子。他幼年聪慧,又经孔颖达、等人教导,受到太宗的喜爱。他花费了不少心血,想要努力培养一个好的帝国接班人。但是李承乾有一个问题:脚有点儿毛病,对走路有影响。
恋人之间的情感会变,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也会有变化。
晚年的李世民,非常喜爱嫡次子魏王李泰。李泰才华横溢,聪明绝伦。写得一手好书法,也是一位书画鉴赏家。按照规定,皇子成年后,就要去到自己的封国,不能逗留在京师。但是李泰成年后不用去自己的封地,这是李世民特许的。甚至一度想要儿子搬到武德殿居住,在魏征上谏后才作罢。
普通父母更喜爱几个儿子中的一个,也就罢了。皇帝对某一个儿子的喜爱,达到了“宠冠诸王”的地步,就会有麻烦。
因为父亲手里握着皇权,他对李泰的喜爱,使得李泰滋生了夺嫡之心。
虽然李世民一再表示,自己并没有换太子的想法。但是李承乾本就因为脚上有毛病,担心太子地位不稳。加上父亲如此宠爱弟弟李泰,使李泰有夺嫡之念,难免会危机感加重,变得狂躁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铤而走险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派人暗杀李泰失败,又与汉王李元昌,大将等人预谋起兵逼宫,迫使李世民退位。事情败露后,参与谋逆的都被诛杀。
爱子心切的李世民,并没有处死长子,而是将他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重新立储只能从李泰和李治二人中选一个。李世民吸取教训,做了一番思考:“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就别想活了。立李治为太子,他的两位哥哥,都可以性命无忧。
为了同时保全三个儿子,不再出现兄弟相残的悲剧。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选择立年龄虽然小但温和敦厚的李治为太子。
这一次,李世民不再把李泰留在京师了。将李承乾贬到黔州,李泰降封为郡王,贬到均州。用这种隔绝三兄弟的办法,确保相安无事。
年幼的李治,也是很聪慧的。他亲眼目睹的这一切,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有作为的帝王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为帝。
温和仁慈,在与家人相处时有用。要做好皇帝,必须得有强硬的手腕才行。因为像所有刚登基的帝王一样,李治面临的难题,是要巩固自己的帝位。
登基之后,李治先是征讨,保境安民。然后解决了房遗爱、的谋反事件。又将吴王、江李道宗、李愔等诸王贬谪或处死,因为他们得罪了朝廷元老和褚遂良等人。一番操作下来,对于李治有威胁的势力都被铲除了。
但是元老派的掣肘,也逐渐成为李治急需解决的问题。“废王立武”事件,给他提供了机会。
在的运作下,曾经的小情人武则天脱去了僧衣,从感业寺出来,进入了李治的后宫。聪明有心机,潜伏抓牙的武则天,很快击退了一众情敌,越来越受到李治的宠爱。
只是这种宠爱,暂时只能是表面上的,而不是名分上的。
即使贵为皇帝,李治想要封武则天为一品宸妃,都要受到宰相等人的反对,最好不了了之。更不要说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了。以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派人物,他们背后代表的士族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了。
王皇后是世家出身,怎么能轻易废掉。再说就是立新皇后,那也得是世家大族的女子才行。小武,出身低微,不行。
围绕皇后的废立问题,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家务事了。它意味着皇权与元老派权力的争夺,士族势力和庶族势力的争斗。
那就吧!
李治亲自去舅舅家表明自己要立新皇后的态度,许敬宗等人也劝长孙无忌别那么犟,给外甥一个面子。长孙无忌坚决拒绝了。
李治又召大臣们进殿商议此事。其他人一看,两边都不敢得罪,要么称病不来,要么不敢表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仍然是老态度,坚决反对。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无视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废掉王皇后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同时,将反对派领袖人物之一的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武则天成为皇后,凶狠报复,一路将褚遂良贬到了爱州(今越南清化)。
显庆四年(659年),出身于世家大族河南的老臣死在爱州。同年,被许敬宗诬告的长孙无忌被贬黔州,自缢而死。
随着他们的死亡,为首的士族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李治借着废王立武,牢牢地将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晚年仍掌握实权
消除元老派势力之后,李治的身体也开始不行了。经常,处理国家政务都有困难。果敢聪慧的武则天抓住机会,协助李治处理国家大事的同时,打击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权力逐渐那里过度。
但是李治的头脑还是很清楚的,一度有废掉武则天的打算。最终被武则天化解掉。
上元元年(674年),为避先帝、先后之称,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此时的武则天虽然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仍居于后台。武则天也向李治提出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治国建议,李治下诏实行。
上元二年(675年),饱受疾病摧残的李治,甚至想下诏让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道:“天下者,是高祖、太宗二圣打下来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陛下应该将天下传给子孙,而不是持国让人,更不能让给皇后一族。”李治因而暂时停议。
对于李治来说,他知道祖父李渊是怎么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哥哥李承乾曾经想要逼宫父亲。他将权力放给老婆一点,不能说没有防范被儿子逼宫的考虑。
事实上,即使是天皇天后二圣共同执政期间,李治仍掌握着实权。
比如武则天的心腹,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过程中,功劳很大。因为武则天的庇护,贪赃枉法,肆意乱为。李治果断将其下狱,并且泰山大赦天下时,都不赦免他。直到李义府死在流放地。
咸亨三年(672年),武则天的另外一个心腹大臣许敬宗病逝。这对武则天的派系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在为许敬宗商议赠谥的时候,朝臣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太常博士袁思古建议上为“缪”,含义为“名与实爽”,乃是一个恶谥。名不副实,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意思就是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个谥号得到了戴至德、太常博士王福畤的附和。
这样的谥法当然不能令武则天一派的人满意。但是足以说明,在当时的朝廷中,武则天的势力,远远没有达到后人想象的那种高度。后来唐高宗诏令在朝五品以上官员公议,议来议去,也只是给许敬宗上了一个“恭”的谥号,意思是“既过能改”。
除了压制武则天的心腹人物。李治也一直防范着皇后家族的人。王皇后虽然被废了,她的族兄王方翼却能继续受到任用。
直到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才算是真正的熬出了头,报恩的报恩,报仇的报仇。比如追封李义府,贬斥王方翼。虽然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李治是她最初的推手,但是他并不窝囊,并且一直都压制着以武则天为代表派人物。
李治的更多功绩,被大多数人忽略或轻视了。他治下的“”,在发展生产,维护边疆,都做得相当出色。他治下的帝国疆域版图,也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