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的原因是什么?
的原因是什么?双元制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毫无疑问,公是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力。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四方成就“”的威名,李靖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李靖的一生是辉煌的,取得了中国军迷们极为神往的成就,被网友们尊称为“军神”。他平定萧铣、镇抚岭南、消灭辅公祏、灭国东、击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兴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之战中,他却没能参与,而是以英国公李勣为前线统帅,这让李靖的崇拜者们感到引为憾事。
为什么李世民在此战中没能用最强的李靖,而改用次之的李勣呢?历史上的说法很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便是李靖病重无法指挥军队作战。在我看来这只是托词而已,李世民对李靖的安排是关系整个大唐全局的,并非只是生病不参战如此简单。其实在出征之前李世民就找过李靖请他出山参战,他说“公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李靖的回答是,“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因此主流说法认为李靖以病重推辞,所以没能去成。
而这种说法还衍生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李世民猜忌李靖,以此试探李靖态度。这种推测又和李靖晚年阖门自守不理朝政的行为结合,认为李世民猜忌李靖到了极深的程度,李靖为了自保才称病远离朝堂。在我看来这是一厢情愿的阴谋论,完全没有实际证据支撑。这种说法唯一的证据便是盐泽道总管高甑生诬陷李靖谋反的案子。李世民下令彻查此案,最后将诬告的高甑生流放边疆。阴谋论认为是李世民猜忌李靖所致,才迫使李靖在此案后隐居。实际上这事根李世民关系不大,有证据指向幕后主谋是。
虽然李靖从远征吐谷浑之后便阖门自守远离朝堂,但李世民对李靖的加官进爵并没有停止。李世民不但将李靖封为卫国公,还将其列入。不仅如此,李靖夫人去世后,李世民还下诏以、的旧例为修建坟茔,仿照突厥境内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战绩。尤其是李夫人坟茔的修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殊荣。而且李世民还时常派人或亲自登门向李靖请教军国大事,著名的“公问对”的说法就是由此展开的。可见李世民是将李靖引为心腹的,猜忌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从两唐书里面的史料来看,李靖隐居的原因并非李世民猜忌,而是回避朝中风起云涌的太子之争。当时太子和魏王各聚集了一批大臣争权夺利,后面又是有着陇西贵族集团和山东世家门阀的后台,政治上斗得非常厉害。李靖作为唐朝军队的擎天支柱自然是这两派拉拢的对象,而李靖则不愿意参与其中,只能选择回避。传说中侯君集奉命向李靖请教兵法,李靖借故推辞的事情,其实就是避免接入到太子之争中。因为侯君集是太子李承乾派系的核心重臣,又是朝廷的兵部和,李靖不得不小心处理。
后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侯君集一党被诛杀,李承乾被贬为庶人,发配黔州。由此可见李靖拒绝与侯君集等人来往,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而对于这样的大臣,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猜忌呢?
可要说李靖真的病重到无法出征,那李世民的态度又耐人寻味。李世民以老而弥坚的故事勉励李靖,“昔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李靖无法推辞,只能选择随驾出征。两唐书说大军走到相州的时候,李靖病重不能前行,只能留下来养病。这一段记载又引起争议,主要是李世民以司马懿比李靖,又成为猜忌之说的证据。
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阴谋论,想当然而已。司马懿奸臣老贼之说兴起于明清时期流行《演义》之时,唐朝时根本没这种说法,李世民又怎么会以此来刺激李靖?而李靖也不像是真的有病,反而倒像是李世民暗中安排。因为李世民去请李靖出山时用的是探病的名义,不但带着各种礼物,还请了御医。李靖真的病重,御医不可能发现不了,李靖也不可能带病坚持从长安走到相州去。历史学者们猜测是李靖到了相州才病重,所以不得不离开东征的大军。我觉得可能性存在,但结合其它的因素,我认为这是托词。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安排其实很不符合常理,之前我就说过他是为新太子调整朝廷布置,重新掌握军权的一种手段。而这个过程中不合常理之处,正是为了调整朝政大局需要,而非攻打高句丽需要。比如李世民东征军的集结之地为洛阳而非长安,这就不太符合唐朝出征的一贯做法。李世民只带了自己的玄武门禁卫前往洛阳,长安南衙十二卫基本没动。而东征军的组成大多是来自于驻守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军队,关中军队没有大动。而李世民又让程咬金镇守长安,把太子李治派去定州,这就更奇怪了。
把程咬金留在长安倒是合理,他既是老臣,又与陇西贵族集团关系密切,能够镇得住关中之地。可新太子李治去定州就奇怪了,因为这不符合御驾亲征,太子监国朝政的政治传统。这个传统从开始就有了,唐朝也是遵循的。外出巡游、避暑度假、打仗,都是把太子留在长安镇守监国。这既是对储君的信任,也是对国家的考验。李治上位为太子,李世民悉心教导,还请了李勣、和当老师,这说明他对李治是寄予厚望的。可是他离开长安打仗,却把李治弄去定州,这岂不是有放弃长安的意思?
结合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互斗的情况,我认为这是李世民防止天下大乱做的布置。参与太子之争的幕后黑手之一便是陇西贵族门阀,而关中正是他们的额大本营。李承乾集团的核心杜荷便是之子,也是陇西门阀中长安城南的核心子弟。李世民借出征高句丽之机重新掌控朝政,调整兵权,必然会镇压和打击陇西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些贵族集团必然会反抗,甚至像对付那样推动叛乱发生。李世民派李治去定州,就是让其远离危险之地,让程咬金对陇西贵族可能的叛乱做好镇压的准备。
一旦关中叛乱爆发,关东中原之地必然有山东世家的门阀趁机作乱,这就成了隋炀帝末期的乱世景象。为了避免这种景象发生,李世民把李靖留在相州,这是为平乱提前布置。相州是北进河北,南下江南,西进中原,东入山东的枢纽之地。以李靖的能力,坐镇相州威慑中原,四方的趁乱起事的门阀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他在关东和关中的程咬金呼应配合,能够保持大后方的稳定。李世民的这一布置比杨广高明不少,即便出征高句丽不利,也不会出现隋末乱世的那种情景。从这个角度看,李靖在相州可以说比在辽东和长安都更合适。
因此我认为李世民没有派李靖为东征高句丽的主帅,不是因为猜忌,也不是因为李靖有病,而是因为重整朝纲的需要。这个政治大事比东征高句丽还重要,涉及到李治能否坐稳太子位和唐朝的根本问题,李世民不得不慎重对待。而当时的李靖身体也远没有到不能打仗的时候,他作为主帅不用提刀子上阵,前敌指挥还是完全胜任的。从李靖到生命来看,他显然超常的坚挺。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后,李靖又活了五年才去世,而他的去世只比李世民早一周。这五年时间两人又经过无数次反思对高句丽的战争,为后来李治派李勣平辽做了大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