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暗算吗?
的死是的暗算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双元制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话说蜀国在时期是最弱小的国家,但是在兴复汉室的精神的指导下,蜀汉丞相三次主动出击,虽然每次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收获,但是这仍然让作为魏国的很是恼火,于是下令主动出击蜀国,进攻汉中,但是由于天降大雨,导致山洪和泥石流爆发阻断了道路,不得已只好撤军。
两年后的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击攻魏,包围了祁山的贾嗣、魏平部,这次诸葛亮设计了木牛流马作为运输粮草的工具来保证粮草的有效供给,完全是准备好打持久战的意思。
曹叡了解到战况,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又亲自率敌军来犯,西南边境战事吃紧,除了你,恐怕没有其他人可以应对了”,于是派他向西驻守长安,统领左将军张郃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防御蜀军。
司马懿到长安后,不敢怠慢,留部将费曜、戴陵领4000人在上邽(今甘肃天水)防守,自己则亲率主力西救祁山。
当时,左将军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为大军的后镇,以成犄角之势,相互策应。司马懿不同意,说:“如果前军能够独自挡住敌人,以待策应,张将军所言是也。如果不能独当,却还要分为前后,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西楚的三军被黥布击败的原因啊。”于是挺进喻麋,与诸葛亮对战。
然而关于此役的战况,史料上的记载却是并不相同的。
在《·宣帝纪》中,记载说是司马懿大胜蜀军,“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也就是说司马懿攻破了蜀军的营寨,诸葛亮连夜逃遁。司马懿乘胜追击,将逃跑的蜀军击溃,俘虏和斩杀的蜀军数以万计。当时有流星在诸葛亮的营垒附近坠落,司马懿以此天象推断,不利于蜀军,认为蜀军必败,于是派出奇兵在诸葛亮军后紧追,将掉队的蜀军斩杀了五百多人,俘获牲口一千多,投降的则有六百多人。
然而在《汉晋春秋》中的记载却截然不同,说是诸葛亮力挫魏军,原文记载为:“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guī ],陕西省渭南县)。郭淮、费曜等徼([jiǎo],求)亮,亮破之,因大芟刈([shān yì],割)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亮使、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分出一部分兵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与费曜等率军袭击蜀军,但被诸葛亮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而后在上邽的东面和司马懿遭遇,司马懿将兵卒收敛聚集在一起,依险而守,双方无法交战,于是诸葛亮便引军退还。
同年五月,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前去作战,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则退还保营。
对于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两种记载,作为后来的读史者来说的确是比较无奈,尤其是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在于不同的史料当中,就连同样是陈寿所书的《》中都存在着不一致或者相互矛盾的记载,实在也是无语。而就这次战役来说,《三国志》中竟然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也就没办法支持到底哪一种记载属实,但是出于《晋书》很有可能是为了美化司马懿而作,因此后世的《》则选择了后者《汉晋春秋》中的记载进行收录。
当时陇右无粮,有人建议从关中运粮,但是路途非常远。这时郭淮招抚羌人,恩威并施,从而获得了羌人的支持,才解了魏军的军粮之急。
而蜀汉就没那么幸运了,到了六月,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诸葛亮在撤军时,张郃追击到木门,和诸葛亮军作战,被飞矢射中右膝,不治而亡。
然而关于张郃追击蜀军被诸葛亮军伏击身亡的事儿,《三国志》和《魏略》上的记载也不尽相同。《三国志.张郃传》上记载说:张郃是不听司马懿劝告,主动出击,“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而《魏略》中却记载是接受司马懿的命令前去追击,“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宣王就是司马懿。张郃接到司马懿的追击命令后,建议说:“兵法上说,围城一定要给被围的敌人留一条逃生之路,归途上的部队不能追击。”但是司马懿不接受,张郃不得已才去追击蜀军。结果中了埋伏(蜀军在高处设伏,以上势下),张郃中箭身亡。
大家可能很奇怪,张郃并没有被射到要害,怎么不治而亡了呢?我怀疑如果排除中的是毒箭的原因的话,很可能是伤口感染所致。不过很多读史的人都因为张郃这非要害部位中箭就死了这件事,猜度张郃是被司马懿借诸葛亮的刀所铲除的,因此选择相信《魏略》的记载。
然而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我觉得不能因为主观的猜想而下定论。只能说在三国的中,张郃之死,确实存疑,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小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