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中,鲁国为什么能击败齐国?
公元前684年,与在长勺爆发了一次战争,史称,以鲁国获胜、齐国军队被逐出鲁国告终。此战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两国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交战双方是齐国30万和鲁国3万,虽然相差10倍,结果却以鲁国胜利告终。这是争霸历史上少有的挫折,但鲁军战胜齐军并非偶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它成功的条件。
从政治上来看,鲁国自干时之战后,庄公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进行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曹刿从利民是政治准备的根本这一观点判断,认为可以和齐国一战。他认为,如果发生战争,只要能够取得百姓的同情和支持,就算才智不足,也具备制胜的条件。(《国语·鲁语》: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从军事上来看,能够采纳曹刿适合当时战争形势的意见,是鲁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鲁军在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方针指导下,主要表现了以下三点。
(一)、正确选择了交战战场
处于防御地位的鲁军,在齐军进攻面前,为了在有利条件下击破敌人,必须考虑战场的条件。选择长勺为战场,不仅地形有利于鲁军,而且在取得本国百援方面,也利于鲁军。
(二)、正确选择了反攻时机
防御者想要击败进攻者,必须实施反击。但是如果反击时机不恰当,甚至会失败。鲁庄公在双方交战之初就要反攻,这是轻率的,因为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变化。曹刿则懂得待齐军气衰力竭之时发起反攻,因而一举击溃了齐军。
(三)、正确选择了追击时机
军齐被击溃后,曹刿于“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时,才建议发起追击,把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因此,最后获得了胜利。
齐桓公没有采纳的建议,急于兴师动众,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失策。再加上齐军进入鲁境后,地形不熟,劳师远征,在未得到适当休整,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鲁军发起冲击,过早的疲惫了自己,撤退时又仓皇混乱,才招致了失败。